中国古代的名侦探们,个个都是断案奇才

2024-06-16 来源:飞速影视

中国古代的名侦探们,个个都是断案奇才


自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英国作家柯南·道尔开始在海滨杂志连载《福尔摩斯探案》之后,直到今天,“侦探”一词几乎就是福尔摩斯的代名词。
或者换句话说,在两百年推理小说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侦探”一词在大多数时候指代的就是西方的绅士神探形象(Detective)。
然而在汉语词汇当中,“侦探”最早并不是名词,而是动词,即侦察、刺探的意思,一般都是指军事侦察,最早出现于宋朝。
南宋名臣彭龟年有一篇《论解彦祥败茶寇之功书》,这里面的“茶寇”是指南宋赖文政起义,这是南宋比较重要的一次起义,最终为我们很熟悉的大词人辛弃疾所平,而这篇《书》便是介绍解彦祥在萍乡一带与“茶寇”军作战并将其击败的军功的,其中有句云“二十九日,解彦祥令四兵侦探,遇寇渔于周氏之塘,二人为寇所杀,二人脱走归报。”
到了明朝,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史三》写道:“余时在南京,日使人侦探,问驾帖曾到否?”清朝著名作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白秋练》中也有“生把臂哽咽,问:‘好事如谐,何处可以相报?’曰:‘妾常使人侦探之,谐否无不闻也。’”
《水浒传》第一百零六回《书生谈笑却强敌 水军汩没破坚城》讲宋江的部队攻打王庆起义军盘踞的山南城的战役:“宋江传令,教一面收拾攻城器械,一面差精细军卒,四面侦探消息。”
以上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侦探”,都是侦察、探查的意思。
后来,“侦探”一词演变出了名词的义项。明人薛三才在《覆议蓟镇事宜疏》所论及的兵种当中就包括了“侦探”这一种,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侦察兵。老舍先生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名词释义的“侦探”,如《蜕》:“特别是在这个时候,茶馆酒肆里都重新贴起红红的‘莫谈国事’的纸条,而且真有不少便衣侦探来视查那红纸条儿灵验不灵验。”《黑白李》:“我看见了,侦探跟上了四爷!”
由此可见,不管是作为动词还是名词,“侦探”并非西方专属。同样,作为现代常用意义上的“名侦探”,也绝非西方独有,事实上,早在福尔摩斯、波洛等虚构作品中的角色诞生之前,中国历史上就已经有不少名侦探,他们不仅活跃于小说、戏曲、评书、坊间传闻中,更是实际存在的有血有肉的人物。本期“悬疑之疑”,就和大家聊聊中国古代的断案高手。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