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月》:嫦娥不悔偷灵药(5)

2024-06-16 来源:飞速影视
也许,重点从来不是我们该如何评价戚老师,而是当贤妻良母是主流、当女性困于母职被视为自然而然,《追月》所塑造的这个自私、有野心、敢于追求自己的艺术理想,不惜牺牲其他方面责任的戚老师,本身就是有意义的。它展现的不仅仅是多元人性,也是对传统女性角色的挑战和颠覆,触发观众对于女性境遇的思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母性和个人理想的冲突。

《追月》:嫦娥不悔偷灵药


母职与个人理想之间的冲突
《追月》是戚老师的成名作,也是她人生经历的写照,戚老师如同嫦娥,抛下人间的一切,义无反顾奔赴圣洁的艺术殿堂。在我们惯常的认知中,嫦娥是悔恨的。李商隐在诗词中写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他想象嫦娥在寂静清冷的月宫里,面对碧海般的青天,每夜都沉浸在孤独和悔恨之中,深深怀念人间温暖和亲情,懊悔自己已经彻底失去。电影中的越剧《追月》同样如此唱道,“空悔恨,碧海青天,夜夜凡尘心……”
戚老师固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回归她的“母性”,但假若人生重来,“不疯魔不成活”的她真的会放弃事业、回归家庭吗?并不见得。“嫦娥应悔偷灵药”更像是传统社会理念中想象中的女性,但对于戚老师这样的人来说,也许她从来“不悔偷灵药”。吃灵药奔月,何尝不是“嫦娥”一种主动选择命运的行为?她不甘于平庸的生命状态,出于对自由、独立和更高艺术境界的向往,敢于跨越常规,踏入一个无人涉足的领域,尽管这条道路充满孤独和未知。这需要怎样的魄力和勇气!
“嫦娥应悔偷灵药”的故事讲得太多,或许我们需要“嫦娥不悔偷灵药”的讲法。这是戚老师这个角色的意义,是《追月》这部电影的价值。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