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基拉》经典意义(下):日本泡沫经济的「废墟城市」末世寓言

2024-06-16 来源:飞速影视

《阿基拉》经典意义(下):日本泡沫经济的「废墟城市」末世寓言


《阿基拉》剧照
手冢治虫从国际政治与日本责任的视角构思了《原子小金刚》,大友克洋作品中的现实元素也不少,他在1980年代的作品中,重要元素之一即是当时日本城市空间的变化。大友克洋1980年开始连载的《童梦》是他迈向成熟阶段的重要作品,此作品与1982年开始连载的漫画《阿基拉》,都不约而同地触及城市空间的问题。
大友克洋作品中的城市变迁
《童梦》以「团地」为背景,团地的来由是日本战后的1950年代中期、经济尚未重启的年代,大约有四成的人每人享有的住宅空间只有2.5个塌塌米(约4平方公尺)。在此情形下,日本政府透过住宅公团大量兴建「公团住宅」,公团住宅每户平均约35平方公尺,内部空间一般是2DK(2个房间、1饭厅、1厨房)。空间虽不大,但是内有浴室、厨房有流理台、厕所也是冲水式,简言之,就是现代式的住宅。也因此,入住公团住宅成为许多庶民的梦想。
由于团地大多是大面积兴建,其中有许多公共设施,就像城市当中的微型城市一般,人跟人之间不熟悉,甚至只能透过耳语、谣言认识邻居。《童梦》的主题是某个公团住宅陆续发生凶杀案,最终,是公团住宅内的某位老人所为,他的成长过程是自小就带着被孤立的创伤一路到老。《童梦》里最惊人的画面,应该是大友克洋透过细致的画笔勾勒出建筑物的高耸以及人的渺小。
川本三郎在1984年的《都市的感受性》(都市の感受性)也注意到变异中的城市空间,提出「无机都市」一词——尽管都市外貌(高楼大厦)越加增多,城市内在(人与人的连带)却越发微妙地转变。人的原子化、孤寂、家庭关系的改变不但已是社会现实,也成为不少文化作品的题材,诸如导演森田芳光 1983年的作品《家族游戏》也是以此为主题。《童梦》里描述的就是类似的感觉,有趣的是,最后结局带着跟《阿基拉》一样的神秘色彩:当结尾揭露真凶为老人时,几个在公园游玩的小孩围着老人,用念力将他杀害。
不过对于日本战后的经济奇迹,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Ezra Feivel Vogel)出版了盛赞日本模式的《日本第一》(Japan as Number One),可见如何看待战后的日本,内外视角差异极大。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