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人民日报那十年(之五)——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10)
2024-06-16 来源:飞速影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赴京参加这次全国政协报道组,先后二十多天,披星戴月,风雨无阻,日夜兼程,废寝忘餐,奋勇拼搏,辛勤劳动得到肯定。“两会”结束后,人民日报社给华南分社来函肯定我们几位派至总社参加报道的同志。致公党中央办公厅也专门给分社发来感谢信,信中说本人“积极配合政协致公组做好宣传报道,工作认真负责,态度诚恳热情,使致公组的对外宣传工作取得很好的成效,受到致公党中央领导的高度赞誉,深表谢意。”
民情日记上头条抗洪救灾显身手
粤北记者站覆盖韶关和清远两市。此时恰逢清远抓住产业转移的良机,实现跨越式发展,演绎出“清远现象”,用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2005年5月10日所言:“已成为粤北山区一颗耀眼明星,成为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榜样。”
如果说清远市那几年在加快发展、跨越发展成为“一颗耀眼明星”,我们记者站策划解读“清远现象”的系列报道,到正式出版专著,成为党中央机关报有关区域协调发展报道的经典案例。那么韶关在“民情日记”这一基层党建载体,以及大建蓄水池、沼气池等民生工程,则给了我们无限生动的、十分丰富的报道内容。特别是创建了“民情日记”这一基层党建的有效载体,建立了干部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是可圈可点、可歌可泣的。
2006年3月参加全国“两会”人民日报社政协报道组,我与组长袁建达建立了如朋友般的同事关系。他时任国内政治部部务委员、驻全国政协首席记者、“议政建言”版的主编。建达同志是浙江人,早年下放到“北大荒”当知青,他为人性格沉稳内敛、气质儒雅。在京期间,我专门邀请他到粤北记者站指导工作,到韶关指导采访“民情日记”这个专题,得到了他的重视。5月份他专程到韶关,还有分社采访中心主任刘泰山参加,一同策划采访“民情日记”专题,除了专访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覃卫东外,还到基层进行相关的调研走访。
我们三人合作在2006年5月17日《人民日报·情况汇编》刊发了上下篇专题调查。上篇主题为“建长效机制,架党群桥梁”;下篇主题为”小本子记出了大文章“。到6月19日又以肩题为“民情日记”解民情,为民解难得民心;主题为“韶关建立干部联系群众长效机制”在《人民日报》一版头条刊发。报道见报后引起很大反响,广东省委组织部主管党建的陈均伦副部长高度肯定说:“《人民日报》记者写得很好,问题抓得准”。覃卫东书记阅报后兴奋地告诉记者:“这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韶关第一次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羊城晚报、韶关日报、韶关电台、电视台都转载、转发这篇报道。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