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岁月如歌,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3)

2024-06-17 来源:飞速影视
改革开放了,去外面的世界看看成为许多年轻人的向往。彼时,大多数公派留学生都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出国学习。刘西拉与陈陈通过不同的条线获得了留美的名额。清华大学老校长与这对夫妻促膝长谈:“访问学者已经很多了,你们两个有没有信心去拿一个美国博士学位回来,看看我们‘文革’前的研究生到底在他们那里是什么水平?”那个时候研究生毕业并没有学位,刘西拉和陈陈却毫不退缩,“好,那就去试试。”
陈陈获得国际女大学生奖学金,花了3年3个月的时间通过了16门课的考试,拿到了电机工程的博士学位,而刘西拉比妻子多花了四个月的时间毕业,还荣膺美国土木工程学会结构工程奖。在发表的博士毕业论文中,夫妻俩特地写下了:感谢中国四川大三线的朋友们……
千山万水之外,中国学子,一段佳话,且不止于学问。得知陈陈精湛于钢琴,美国拉法耶特市交响乐团成立35周年的音乐会上为其留下独奏席位。世界想听听来自新中国的音乐。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为陈陈寄来了刘诗昆《青年钢琴协奏曲》曲谱,她大方自信地敲出一串串激昂的音符,这是新中国的声音。刘西拉又高高低低地哼起了旧日的旋律。一幕幕,一段段,不经意就拼凑起了人生。作为双双取得博士学位后第一对回国的公派留美夫妻,刘西拉和陈陈向校长汇报:“去美国拿博士学位,不难!”他们和他们的校友都相信,中国人,不会输。
你们 不敢忘
2月初,刘西拉的手机滴滴作响,提示“一条新短信”。早已用熟了微信,早已离不开电邮,但他们,却常常还是从前慢。刘西拉知道,是他发消息来了。孙勤梧的短信,当真是句短情长,数语寥寥:请转告大家,我在祖国最西面的土地上,最艰苦的环境中健康地为祖国工作了50年。我尽了力,无怨无悔。谢谢你们!
刘西拉和同学们1957年进入清华大学,几个班级加起来统共100多人。毕业后,多多少少大家总有联系。唯独这个浙江人孙勤梧,似人间蒸发,再也找不到了。1997年,为了迎接入学四十周年同学聚会这个大日子,有个本事大的同学开始在全国进行地毯式搜索,终于发现原来孙勤梧在伊犁。恰同学少年,一个都不能少。面对盛情,孙勤梧却有些怯步。他在伊犁搞基建工程,也是个总工程师。“从伊犁坐汽车到乌鲁木齐,再从乌鲁木齐搭火车去北京,这趟行程,估摸着怎么都要2个星期,我走不开啊。”那就从乌鲁木齐乘飞机来北京啊。但这么简单的一个建议却又让孙勤梧吞吞吐吐地语塞,“说出来有些不好意思,飞机票的价格超过了我的承受范围。”近40年,孙勤梧只离开过伊犁一次,那是因为老母亲过世,他回浙江奔丧。同学们坐不住了,一起凑钱为孙勤梧寄去了两张来回机票。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