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柳巷的晋江会馆,林海音的“两地书”|史宁(2)

2024-06-17 来源:飞速影视
在小说问世二十多年后,吴贻弓先生根据小说拍摄的同名电影风靡一时,让许多人认识了林海音和这本薄薄的名著。电影的选角掌镜都好,特别是对旧京市井风情的氛围营造很传神。骆驼队、井窝子、胡同里的毛驴、洋车和四合院都是那么亲切而有味道。上影厂为了拍摄此片,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特地重新搭建了一个老北京胡同的景。由于篇幅限制,电影保留了《惠安馆》和《我们看海去》的主体内容,对《驴打滚儿》及《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做了合并压缩,但将书中第三个故事《兰姨娘》做了整体的删减。改编后的电影相对小说主题更加凝练,不到九十分钟的影片既舒缓又紧凑,既明媚又感伤。不过我以为《兰姨娘》在书中依然是个很有韵味的故事,好似前后四个故事的一段间奏,讲述的自然也是颇具离愁的一段回忆。电影一大亮点是用李叔同的《送别》贯穿全片。
这段文字原本是小说里英子的课文,改编后成了电影的主旋律和背景音,与片子结合得浑然一体,脍炙人口。京城如烟的过往随着“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歌声旋律宣告了一段忧伤童年岁月的终结,好似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飘过的一缕阴霾。成长就意味着某种牺牲和分别。
和《城南旧事》几乎同一时期,林海音在台湾还出版了另一本小书《两地》。显而易见,书名所指的是北京和台湾两地。同样在这本薄薄的小书中,作者只安排了两个部分——第一辑写北平,第二辑写台湾,笔墨相当。北京培育了林海音,台湾最终成就了林海音,两地都是林海音的母亲,共同构成了她的全部基因。在第一辑里,既有《文华阁剪发记》《天桥上当记》《黄昏对话》这类以小说笔法书写回忆的篇章,仿如《城南旧事》的番外,英子的爸妈、宋妈再次出场,就像小说的延续令读者解颐;另有一些专门怀想北京风物俗事的篇章,如《北平漫笔》里的北平秋色、女学生的制服,乃至换洋取灯儿的、卖冻儿这些琐事均一一尽述。这些文章里出现的虎坊桥、文津街和白云观等处都离《城南旧事》里不远,读来莫名亲切。作者自云:“原来我所写的,数来数去,全是陈谷子、烂芝麻呀!
但是我是多么喜欢这些呢!”作者走笔的情韵和《城南旧事》一般无二,选词用字都在不经意下透着精致,有些地方甚至“比北平人还北平”。第一部分以《英子的乡恋》作结,用五封书信表达对故地亲人的追思,是最为动情用心之笔。这篇文章也成了林海音许多其他版本文集的书名,可见其重要性。第二辑台湾部分的笔调更趋恬淡。台湾是作者祖居、幼居和后半生的归宿地,同是写作当下所在的环境,因而少了写北京时一份思乡闲愁。虽然被安排在第二辑,但是这部分文章的写作时间反倒早于第一辑,是作者初回台湾后的一批作品。其写作目的实际是以台湾人的身份为大陆迁台的同胞做当地的宣传介绍,以便他们熟悉全新的生活环境。于是内容上便以写衣食住行为先,如《新竹白粉》《爱玉冰》《台北温泉漫写》《艋舺》《二百年前的北投》《台南“度小月”》等诸篇,令到过台湾的人大有会心之感。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