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镜诗证史:解读白居易的镜中人生(7)
2024-06-17 来源:飞速影视
“荣启期三乐”的典故见于《列子·天瑞》。传说春秋时期,孔子游至泰山,见到了行走于郕之野的隐士荣启期,身穿鹿皮袄,腰系绳索,一边弹琴,一边唱歌。孔子好奇地问:“先生为何如此快乐?”荣启期回答:“吾乐甚多,天生万物,唯人可贵,而吾得为人,是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吾为一男子,是二乐也。人的寿命有时短得死于娘胎、亡于襁褓之中,而吾年已九十,是三乐也。”
这一故事在后世广为流传,唐人更是熟知,在铜镜上也有反映,铸造以此为题材的“三乐镜”。1991年,陕西西安莲湖区热电厂出土一面三乐镜,镜钮左右分别为孔子与荣启期的形象,钮上方为楷书九字铭文“荣启奇问曰答孔夫子”。
西安莲湖区热电厂出土唐三乐镜(《西安文物精华铜镜》)
在白居易50岁出头的时候,喜欢夜里照镜子,那样能够隐藏须发皆白的客观事实,甚至已萌生了辞官归隐田园的想法。如作于杭州刺史任上的《祭社宵兴灯前偶作》:“夜镜藏须白,秋泉潄齿寒。欲将闲送老,须著病辞官。”唐长庆四年(824年)秋,白居易来到洛阳,购买了履道坊杨凭故宅,作为退隐之地,此时仍不忘夜照面容,写有《自咏》:“夜镜隐白发,朝酒发红颜。”
白氏镜诗尤证史,人间此会更应无
纵观白居易的一生,有两大转折点:一是29岁中进士,让他从平民步入仕途,此时的他踌躇满志,心怀天下。二是44岁谪迁江州,官场失意使他的人生观开始转向独善其身。在他写给元稹的信《与元九书》中表明了自己的心迹,即“志在兼济,行在独善”,成为他中年之后的人生准则,而他的镜诗则明确显露出从“兼济”到“独善”的转变过程。
前两种讽谕、赠友诗,表达的是白居易乐观进取、兼济天下的理想与抱负。后三种写景、状物、对镜诗,反映的是诗人退居田园、独善其身的隐士情怀。这些镜诗既客观记录了诗人的生理渐变:从黑发惜时到头发斑白,从满头华发到发落半秃。又写明了诗人的心理变化:从积极进取到退隐山林,从兼济到独善,由儒家的自强不息走向道家的无为隐逸,最终归于佛家的慈悲为怀、普度众生。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