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杂志创始人忆往事,与作家畅谈后,他躲在卫生间记下来(2)

2024-06-17 来源:飞速影视
1961年初,大学毕业的张守仁分配到《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做编辑。这段故事在书中《邓拓与<燕山夜话>》等篇章中有述。1966年晚报停刊后,他被下放到门头沟山里,1973年回城,分配到北京出版社。《名作家记》序言中张守仁写到:1977 年夏天,我、王世敏、章仲锷仨人,在山东济南南郊宾馆商议出版一本大型文学杂志,以打破封冻的坚冰,吹响文艺的号角,迎接思想解放的新时代到来。王世敏当时是北京出版社文艺编辑室主任。他办事果断,有权调配人力,回京后立即挑选黎汀等人筹备班子,组织稿件,请故宫博物院书法家写刊名。经过一年多策划,《十月》创刊号(当时以书代刊),终于1978年8月问世。这是打倒“四人帮”、“文革”结束后出版的第一个大型刊物,新华社立即播出通稿,将这一重要文学消息昭告全国读者。
《名作家记》最后一页张守仁写到自己创作的心路:每当长夜无眠、辛勤笔耕之际,我的老伴总在耳边唠叨:“你是个八十多岁的老头了,早就评上了北京市劳动模范,名声也有了,还值得这样厌寝忘食地拼着老命写作吗?”我沉默不语。如果实话相告,我已八十六岁,进入“黄瓜敲金锣”的耄耋暮年,早已活过了全国人口平均寿命七十六岁的年龄,离世之日不会太久了,因此,要把该做的事抓紧做完。
张守仁与如今看来“高不可攀”的名作家们识于新时期文学开始的时候,共同成长,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并对作家们的人生与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改变,这在今天看来更加弥足珍贵、令人羡慕。笔者与张老聊起这个话题时,他不胜感慨,“不可能了,不可能了”,当年的作家与编辑的关系无法复制,也很难再有。
书中许多事情时过久远,但张守仁写得细节丰富,每人的对话都清清楚楚,除了他记忆力惊人外,还有秘密法宝——六十多本日记。他与作家一起出差时常住在一起,彻夜畅谈,谈完大家都去睡了,张守仁躲在卫生间熬夜将这些记在日记里。甚至有作家开玩笑:是不是你口袋里秘密装了个录音机?
名作家面对几十上百份报刊约稿,常常供不应求,很多时候,好的作品是要靠“抢”来的。那么如何能约到独家的、名家的稿件确有秘诀。张守仁告诉笔者,想要成为一名“编辑家”,首先本身要有很高的文学素养,要熟悉古今中外各种作品,还要有所研究,这样才能和作家对上话。“你的知识丰富、看法独到,这些名作家会主动找你聊天,你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把你当成交流的对手、谈话的知音。”张守仁说,“要跟作家成为好朋友,你要熟悉他(她)的作品、了解他(她)的身世、爱好、性格特点、写作习惯和交友范围,知道什么是他(她)最好的素材,什么是他最难忘的,就写这个,这样才能约到好作品。”不过即使是很出名的作家,如果给出的稿子不好,张守仁也会退稿,不会勉强出版,哪怕多等几年,也要等到满意的稿子。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