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这种玻璃珠曾价比和氏璧(2)

2024-07-04 来源:飞速影视
和西亚的蜻蜓眼玻璃珠相比,中原的蜻蜓眼玻璃珠功能从护身符延伸到装饰品领域,材质则从玻璃制品延伸至玉、木、陶、青铜、釉砂和煤晶等制品上。为了让蜻蜓眼玻璃珠更受欢迎,能工巧匠们还将玻璃珠制作成各种形状,让蜻蜓眼的图案逐渐增多。人们甚至在铜镜、钩子、刀柄等器物上镶嵌蜻蜓眼玻璃珠作装饰。
到了战国时期,中原蜻蜓眼玻璃珠制作工艺已领先世界。这一时期的蜻蜓眼玻璃珠,在吸收西方文化内涵的同时,珠体上还出现了龙纹、蛇纹等具有中华图腾文化的图案,匠人们已经成功制作出具有中原特点与纹饰的蜻蜓眼玻璃珠。
据先秦文献记载,战国时期的蜻蜓眼玻璃珠一度被称为“随侯珠”。关于“随侯珠”,民间曾有这样一个传说,战国时期随县的曾侯救了一条灵蛇,其后灵蛇口衔光彩夺目夜明珠前来报答,“随侯珠”由此而来。
战国还有一个“随珠和璧”的说法,意在把战国两大宝物——“随侯珠”与和氏璧摆在并驾齐驱的位置上,这个成语也从侧面证明,战国时期蜻蜓眼玻璃珠贵重程度可与价值连城的和氏璧相媲美。
见证丝路贸易繁华和东西方文化交融
据了解,中国古代制造玻璃的历史,虽然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但玻璃制作的成熟技术却到战国以后才形成,直到汉代,玻璃冶炼技术都一直掌握在皇室贵族手中,民间很难得到,所以,当时的人们把玻璃看成比玉器还要贵重的器物。
而由玻璃加工制作的蜻蜓眼玻璃珠,自然成为玻璃制品中的珍品,考古工作者仅在新疆及国内其他省份等级较高的墓葬中有少量发现。研究人员分析,蜻蜓眼玻璃珠应该是当时人身份、等级、财富和地位的象征,甚至是王公贵族的专属。
从春秋末期到汉代,蜻蜓眼玻璃珠一直深受中原人民喜爱,东汉以后才慢慢退出中原市场。
新疆出土的蜻蜓眼玻璃珠是东西方文化与技术交流的见证之一——早在丝绸之路开辟之前,中华文明就已经表现出与其他文明的开放性联系,向外传递自身的优秀文明成果,同时也在吸收外来文明的过程中不断壮大。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