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肖像(3)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时运转变淬炼了画家苍劲有力、雄浑生动的画风。伦勃朗开始大量运用阴郁色彩,放弃了谨小慎微的细节刻画,并取而代之粗狂笔触和厚重颜料。但是,当时荷兰民众更欣赏优雅的形式、亮丽的色彩和细腻的手法。“深褐色的伦勃朗”被市场彻底遗弃了。
悲壮离场
1660年,54岁的伦勃朗孤苦伶仃,一贫如洗。他变卖了豪华房产和毕生收藏,搬进位于玫瑰运河街区的普通公寓。这间逼仄的居室,收藏了伦勃朗无处安放的晚年尊严。他用粗糙肆意的笔触疯狂绘画,激动时恨不得用手指直接涂抹颜料。《克劳迪斯的密谋》便诞生于这个阶段。这件动人心扉的作品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夜间场景,散发出秘密集会的严肃气氛。它在市政厅短暂展出后,因不被世人接受而退回。1668年,伦勃朗唯一的儿子死于瘟疫。1669年,伦勃朗去世,死因不详。
在人生的最后一年中,伦勃朗留下了几幅自画像。这些作品传递出相同的信息——关于“本真”。经历人生起落,伦勃朗在孤独贫苦中重返艺术的本真。“最后的自画像”褪去盛年时的装腔作势,忠实记录了生命将尽的精疲力竭:疲惫的面容,佝偻的身躯,丝毫遮掩不住伦勃朗苍劲悲壮的绘画语言。他的笔触坚定有力,俨然出自1630年那个梦想到阿姆斯特丹大干一场的24岁青年,却又更多了一份凝重、一份无畏、一份天真。今天,如果为他的青春画一幅肖像,我选择1669年的那幅“最后的自画像”——他用生命揭示了艺术长青的真相,用悲剧离场指向壮美的凯旋。
(来源:人民日报)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