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景瑞|古老涿鹿桑干河(2)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涿鹿人民自始至终没有忘记桑干河发生过的洪水给带来的灾难。从古到今,一直与桑干河不懈斗争和治理。明清虽有治理,但因范围小,收效甚微。民国时期,只在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由康庄村人郝振春等倡议延长长盛渠,扩大了浇灌农田2550亩。特别是解放以后,涿鹿才进行卓有成效的大面积治理。1957年,积极响应中央发出的大兴水利、农田建设号召,广大群众自发要求开劈山大渠。县委县政府专门召开会议,认为这是一个惠民工程,是个造福后代子孙的工程,决定于1958年3月20日开工。当时没有炸药,没有机械,全靠人工凿眼,鎬头硬刨,人工把石子抬出来。挖山洞没有仪器,全凭两边听响声,一个一个挖通。施工队伍最多时达到15000人。工程全部就地取材,需石头自己采,需白灰自己烧,需砖自己烧,解决了材料问题。县里合理安排提出修渠生产两不误,小忙大干,大忙小干,不忙全干,1974年全面竣工。
大渠建成后使桑干河北边的六个乡的三角地变成了三面环水的塞外水乡,对涿鹿县的灌溉起到了重大作用。
当时全国有一百项水利工程,劈山大渠排在第29位。工程浩大与当时的河南红旗渠齐名,引起各方面的关注。1958年5月28日,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文联主席郭沫若,率全国文联参观团一行来到涿鹿采风,冰心、叶圣陶、田汉、肖三、田间、沈从文,吴作人等作家、诗人、画家、摄影家、翻译家。他们一到长疃工地就挽起袖子,拿起工具参加劳动。临走时,郭老等大艺术家纷纷为劈山大渠题词。郭老亲自题写了“劈山大渠”碑文,并即兴挥毫作诗一首:
黄羊山下人满山,劳动歌声入云端,
箩筐扁担铁锹铲,弯腰正把山劈断,
人造大渠百里长,要使桑干上山岗。
随后,为了解决保岱、栾庄、五堡三个乡镇的用水问题,1970年又酝酿建设七一大渠、建石板梁扬水站,把扬水站的水提到七一大渠。经过两年多建设,于1976年7月建成通水。
涿鹿人民用坚定战天斗地的意志和决心,相继建成了惠民北渠、桑南灌区、劈山大渠和七一大渠四大灌渠。从此以后,这四个大渠支撑着涿鹿全县80%的农田、果园,对排洪、排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之后,涿鹿成了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也有了“千里桑干,唯富涿鹿”之说。确实如此,那几年的桑干河两岸生态环境优美,果树繁茂,良田万顷。两岸稻田摇穗,麦浪飘香,一派生机盎然的富庶景象。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