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报道新故事|从“一尾活鱼”到“买卖全球”!1978年,广州开办了全国首个自由贸易、自由议价的国营河鲜货栈(2)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1978年12月23日,《广州日报》头版刊登了《市水产局河鲜服务部开始营业》的报道。(资料图片)
曾经有票也不一定能买到鱼
今年75岁的关汝伟老人告诉记者,在计划经济时期,哪怕是生活在沿海地区、鱼米之乡的广州人,也只能“望鱼兴叹”。“城里人想吃一条活鱼是很难的事”,回忆起当年的生活,关汝伟说,那时买鱼要用鱼票,每人每个月有两张鱼票,一张两毛钱,一个月大概只能买一斤鱼,数量很少,而且由于鱼的供应很紧张,有时有票都不一定能买到,因此很多市民凌晨五点多钟就去市场排队,等着鱼档开门。

老报道新故事|从“一尾活鱼”到“买卖全球”!1978年,广州开办了全国首个自由贸易、自由议价的国营河鲜货栈


计划经济时期,人们需要用鱼票买鱼。(资料图片)
“后来,广州市尝试开放部分水产市场,市民‘吃鱼难’的问题才有了转机。”关汝伟当时在原广州市水产局下属国企广州市水产贸易公司任经理,经历了改革的过程。他回忆说:“广州市水产局在省、市的支持下开展试点,放开价格,鲜鱼不再是政府指定的牌价,而是允许市场议价出售。”
随后,广州在全国水产行业中率先成立了国营河鲜货栈,对河鲜杂鱼实行产销见面、随行就市、按质论价、议价成交。接着又成立了咸鱼海味服务部,开放咸鱼海味市场。1979年3月,广州又开放了塘鱼、冰鲜鱼市场。
关汝伟表示:“我们也没什么经验,就摸着石头过河,结果效果很好。价格放开后,渔民的生产积极性马上释放出来了,水产品的量一下子多了很多,举个例子,放开第一年供应就多了1万多吨,第二年又多了3万多吨,品种数量也多了好几倍。”
当时的一张老照片反映了市场成交火热的场面:天色已晚,货栈却灯火通明,里外都挤满了人,路边停满了驮着竹筐的单车。关汝伟说:“这个位置当时是水产核心供应区,人、车、买卖昼夜不停,人们都管这个地方叫做‘天光墟’。”做水产买卖的人从渔民手上收购水产品,再运到广州城里卖,赚取差价。最高峰的时候,一德路和周边的海珠路、大新路、解放路上,晚上九点就开始出现运输干货的车辆,凌晨两点就陆续出现运输鲜货的车,买卖一直能持续到凌晨五六点。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