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千古一霸王(4)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2.题乌江亭唐·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的咏史诗总是别出心裁,此诗与《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桥“一样,切入观点非常的新颖,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猜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然后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不懂得隐忍。三四句假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会利用有利的条件。用我们今天时髦的话来说,就是手里一把好牌都打烂了。当然杜牧这是事后诸葛亮,提出的这一些是从兵事战略上来讲,是抛开了人性的角度的,他是有大局观的,是从大的战略局面上来把握,所以后来也有别的诗人对此颇不赞同。比如宋代的王安石。
3.叠题乌江亭宋·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这首诗是王安石从政治家的高度切入,以楚汉战争发展的客观形势为依据,通过对现有势力和条件的分析,对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结局进行理性判断。
从标题《叠题乌江亭》来看,这是对杜牧在的《题乌江亭》的跨时空回应。杜牧说:“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但是王安石作为一个政治家从客观条件判断,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能支持他,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再获成功来。
杜、王的观点不同是因为他们的出发点和立场不同。杜牧着眼于宣扬隐忍、从头再来的精神,他借此表达”留得青山在不拍没柴烧“的”卧薪尝胆“之意。王安石则审时度势,以宰相的统领全局的高度,指出各种条件都不利,项羽败局已定,势难挽回,反驳了杜牧的论点。但是不管如何,二者都是着眼于项羽的来展开,但是杜牧更多的把战争成败的因素放在了项羽本人身上,而王安石则考虑到战争除了项羽本身之外的其他因素。
4.项王宋·胡宏快战马知霸术疏,乌江亭上独欷嘘。万人三尺俱无用,可惜当年不读书。
宋代的胡宏这首诗直接写战败时的项羽,什么才能都不够,以前项羽先学剑术(“三尺”),而后学兵法(“万人敌”),但到头来输得一败涂地,令人唏嘘,都是因为他从来不好好读书。这一点大概是从《史记》中《项羽本纪》的这几句得来的,“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固然有学识不够的原因,但是实际上更多的是由于他的性格,他有的时候太过犹豫不够果决,有的时候有太过重情义不够冷酷,比如鸿门宴大好的机会却被他自己给错失了。所以实际上是种种因素造成了他的失败,这位诗人可能是为了推销自己儒家的学识,或者说抬高自身的读书人的身价,总之这首翻案诗是不够成功,比不上王安石的那一首。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