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为什么是千古第一“完人”?读完你就明白了!(深度讲解)(17)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王阳明人生的最后一站是广西的八寨。这里的匪贼彪悍异常,拒不投降。他却在夜色中悄然行军,士兵们嘴里叼着类似筷子的东西,马匹和人都悄无声息。叛贼们还以为王阳明远在南宁,谁知一夜之间,他们竟已身陷重围,数千叛贼在王阳明的指挥下命丧黄泉。这场战斗,成为了王阳明人生中最后的辉煌。此时的他,已是五十五岁的老者,却依然英勇善战,令人敬仰。
王阳明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自三十余岁起,他便频繁提笔,撰写奏折,恳求归乡之愿,直至五十余载,几乎岁岁不辍。当时,那位贤良的太监张永曾向皇帝谏言,称王阳明乃国之瑰宝,战事所依,实乃不可多得的人才,务必挽留。
终得皇帝恩准,王阳明得以自广西启程,踏上归乡之路。然而,归途并非坦途,他身体日渐衰弱,咳血不止,压力与疾病双重折磨着他。当他途经广州,乘船北上,行至江西境内时,已是心力交瘁,生命之火濒临熄灭。
当船行至青龙铺,朝阳初升,约莫辰时之际,王阳明终于与世长辞,享年五十七载。他的一生虽短暂,却如流星划过夜空,留下了璀璨夺目的光芒。他的离去,无疑是国家的一大损失,但他的思想与精神,却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在1528年那个风云变幻的岁月里,王阳明已步入了五十七岁的高龄,他的身边仅余一名学生,名为周积,乃是江西南安府的一位地方官。在他生命即将走向终点之际,周积心怀敬畏,轻声询问:“先生,您还有什么要交代的吗?”王阳明淡然一笑,目光如炬,道出了一句震撼人心的话语:“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他的心灵如同璀璨明珠,光华四溢,无需再多言语。这份佛性,仿佛始终与他相伴,成为他生命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关于这句传世之语是否出自王阳明之口,后世虽有争议,但我们无法确切考证其来源。然而,无论真相如何,这句话都深深契合了王阳明当时的心境,成为了他一生智慧的结晶。
王阳明离世后,关于他的争论如同潮水般涌来,褒贬不一。然而,历史总是公正的。直到1584年,距离他去世已过去五六十年,王阳明终于被祀于孔庙,接受着后人的祭奠。这一殊荣,无疑是对他作为一代大儒的认可与赞誉。
王阳明的一生,可谓是充实而富有创意。他永远在追求与周围人不同的道路,敢于创新,敢于挑战。即便是面对当时具有统治性地位的学者朱熹,他也敢于对其言论提出质疑,并独创性地发展了心学。
心学之中,有几个核心概念至关重要。其中之一便是“致良知”。这是王阳明在四十多岁时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意味着寻找心中的主人,主宰自己的内心世界。致良知,便是让我们审视自己,是否始终凭借内心的良知行事。这正如我们常常所说的“正念”,即在吃饭时便专心品味饭菜的香气,在读书时便全神贯注于书中的世界。若是在吃饭时看书,看书时又分心于其他事物,那便违背了正念的原则。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