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栖梧桐」之四十六《长亭更短亭》(3)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摄影:池建辉
厝屋的前厅、大堂、厢房大都收拾得干净。进得大门,总是见到中堂之上红纸铺天。太师壁正面壁上粘贴着的“某(姓)某(姓)结婚典礼”的喜字层叠,右下侧粘贴着敬告祖先的婚配嫁娶吉课。屏柱及厅堂两侧柱贴满楹联;堂中悬挂着红灯笼、红彩纸拉花。左右侧墙壁上粘贴有“麟趾呈祥”“前程远大”“光前裕后”等贺词的红色贺纸——这是兄长、叔伯、娘舅等至亲长辈中有威望者,为成婚子弟寄予的成人立业的祝福。满堂的红纸,剪成菱形或长条或长方,有的粘贴有的披挂。古老的厝屋,因这满堂的红艳而消减了颓败感。
堂上香案或古老精美或现代简约,但案上香炉里的香灰总是满溢的。
穿行巷道中,看到新屋修建,也看到古厝翻修:翻新椽檩、屋瓦,更换梁柱,修整牌匾。厝中堂上贴着的记录祖厝翻修资金收纳情况的红纸。祖屋多数已经不再居住,但族人们依然捐献自己的财物来延续祖产,也凭之以罗陈今生世事、预知缥缈来世。
村中现居有十姓,其中六姓建有七个宗祠。本地有李姓祠,李姓却无本地居住民。经过李姓祠堂,难得看到大门洞开——祠堂正在进行翻修。里头有工人正忙着抬柱木、砌砖石,堂上堂下长条木、圆木柱竖放横躺,木刨花漫地散落。往里张望:堂正中高悬着“陇西堂”堂号牌匾,大堂前檐下横拉着书写“热烈欢迎各地李氏宗亲返乡谒祖欢聚一堂共叙亲情”字样的条幅。
这是一个很有故事的祠堂。埔埕李氏先祖李思升于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由莆田白塘(今涵江区白塘镇洋尾村)迁徙至此。明成化21年(1485年),处于沿溪河谷低洼地的埔埕遭百年不遇的洪灾,已经成为当地望族的“埔埕李”,基业大部分被洪水冲毁。此后五百多年间,陆续有李姓族人沿顺家族园田产业所在区域先后外迁,开拓新家园。到民国时期,埔埕当地已无李姓人家居住。
明成化年间的那场洪灾后,李姓将祖屋修建成祠堂,五百多年间,散居各地的宗亲从未间断对祠堂的修缮维护。李氏祠堂也如同埔埕其他姓族的祠堂一样,每一年度都举行祭祀活动。在八月初一的祭典仪式上认祖归宗,散居永泰各地以及附近县域的“埔埕李”后裔,都会按照支系户数而设定的名额数,派代表回祖地参加祭典仪式,近年参加的人数保持在四五十人的规模。祭典仪式的操持、宴席的操办,主要是由离埔埕村较近的李姓后裔统筹安排。
眼前这李姓祠堂,庭院不甚宽大,门楣并不夸耀,但就有这么一种寻根、归根意识的神圣力量,能把四散的宗族后裔召唤归来。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