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蠕虫”和时代裂隙中的刺客(4)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就在互联网雏形初具的时候,猝不及防,恶心的虫子顺着网线爬进了每一个家门,在先贤天真又美好的想象上肆意践踏。现在,你能体会到那种幻灭感了吧?无数科技史学家把这形容为——互联网失去“童贞”的一刻。就在 11 月 4 日,事态进一步发酵,开始引起了大众关心,记者涌来。好多记者都是第一次听说“互联网”或者“病毒”。但他们调用了全部的职业素养,试图理解它。有记者给麻省理工学院打电话,问:“这个病毒的照片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想要刊发!”研究员回答:“没有照片,是一堆代码。”记者若有所思:“真的吗我不信。”还有记者问斯帕福德:“我们人类需要担心感染这种病毒吗??”斯帕福德看记者一脸真诚,只好生无可恋地回答:“天了噜,我们学校没有医学院,建议你问下印第安纳大学。”
Eugene Spafford在《赛博朋克:计算机前沿的亡命之徒和黑客》这本书中,如此回顾 1988:莫里斯永久地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也证实了人们对“黑客到底能做什么”这件事的最深恐惧。这件事也成为转捩点:“网络世界”从技术小众圈子跃向大众视野。战场摆开。先贤们没那么容易认输。既然已经有人偷尝禁果,咱们都被驱逐出伊甸园,那么毋庸多言,问问我手上的这口碧血剑吧!与此同时,FBI 火速成立专案组,撒下天罗地网,海捕真凶。
这张存有蠕虫病毒代码的软盘被保存在山景城的计算机历史博物馆里。(三)莫里斯和莫里斯 话说在真相调查这一块,FBI 没有怕过谁的。但这一次他们输了,西方记者跑得比 FBI 还快。。。11 月 4 日,《纽约时报》百无聊赖的值班记者约翰·马克奥夫突然接到匿名电话,对方清了清嗓子,说他知道是谁写了这个蠕虫病毒。记者看了看天,天这么晴,咋还掉馅饼嘞?他困意全无:“快细说说!”可是对方无论如何不肯透露作者姓名。他说:“我只是想让你们给公众澄清一下,病毒作者不是坏人,RTM 他只是想做一个实验,没想到程序失控了,才造成。。。”“等等,你刚说了 RTM,是谁?”记者突然打断。“卧槽。。。”对方支吾。纽约时报可不是吃素的。用了不到半天时间就完成了调查,RTM 是一个名字的缩写,全称是:罗伯特·泰潘·莫里斯(Robert Tappan Morris)。1988 年 11 月 5 日,《纽约时报》用巨幅版面,扒出了莫里斯的全部信息,恨不得连大腿上哪儿有颗痣都给说了。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