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韵悠扬浸润乡间——“戏曲进乡村”丰富群众生活(2)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2006年,宾顿白面藏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白玛成为宾顿白面藏戏传承人之一。
18岁就向村里老人学习藏戏的白玛已有40多年的藏戏表演经历。为了推广宾顿白面藏戏,白玛从老一辈藏戏艺人手中接过传承的重担,带着身边人勤学苦练,组建了琼结卡卓扎西宾顿藏戏队。
十年间,他们的队伍从最初的14人发展到如今的28人,不仅活跃在琼结县各乡镇,每年还要参加山南市、自治区以及区外的大型表演活动,积极传播传统藏戏文化。
“虽然现在县里的文化生活很丰富,但群众对藏戏的热情依然很高。”旦增卓玛说,因为有群众基础,县里也陆续成立了6个民间舞蹈队。
据了解,琼结县整合各方资源,支持鼓励农牧区民间戏曲表演团队发展,把“戏曲进乡村”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吸引各级各类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参与服务,让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有了政府的扶持,琼结县的戏曲爱好者自发行动,结合各自乡镇情况,成立了久河卓舞、雪阿吉拉姆藏戏队等表演队,常年进行演出。
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久河卓舞也是琼结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的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尼玛9岁开始学舞,从事久河卓舞表演70余年。如今在久河村,尼玛老人已先后培养了80余名学生,并组建了卓舞队,经常到区内外表演。
从“送”到“种”,增强发展内生力
去年,区文化厅联合区财政厅印发《关于西藏自治区戏曲进乡村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到2020年,实现自治区戏曲进乡村常态化、普及化目标。
琼结县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土壤,有民族优秀服装、非遗传统工艺品、传统舞蹈、传统音乐和传统酒文化等类别的非遗项目,其中,宾顿白面藏戏和久河卓舞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戏曲进乡村不能是演出完就了事。只有注重对本地文艺人才的培养,才能让戏曲把根深植在乡村。”琼结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边巴说。
如何让戏曲进乡村从“送”到“种”,增强戏曲发展传承的内生力?
“在为群众演出的同时,我们让县里的专业艺术团队与群众戏曲团队开展‘结对子、种文化’活动,对农牧区文艺人才进行传帮带,帮助他们提高表演能力和创作水平。”琼结县文化局副局长旦增卓玛说。
得益于县文化局实施的“结对子、种文化”活动,琼结县4个乡镇的20个村级文艺宣传队有了专业老师的指导。
益西卓玛是县文化局下派到加麻乡昌嘎村文艺宣传演出队的指导老师。她从基本功、队员的姿态、技术动作入手,慢慢培养群众演员的艺术感悟和舞台表演能力。在她的帮助下,现在演出队不仅得到群众的认可,创作的果谐《贡桑吞布》、小品《阿妈的甜茶》等文艺作品受到村民欢迎。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