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吉祥如意》:漂泊、故乡和被隐去的自我(2)

2023-04-22 来源:飞速影视
第一部分《吉祥》更像是一部短片,颇有些那种大学生短片作品常见的调调。偏僻远山、连绵不断的雪村、老年痴呆的主人公,还有一个十年后突然归来的女儿。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很像是一部文艺片的标配。但出乎意料的是,剧情的走向并没有朝着观众通常预期的方向走,而是在涉及这个痴呆老人何去何从问题的时候,仅仅用了一场除夕夜家庭聚餐的群戏就解决了。围绕着这个名叫王吉祥的老汉的归宿,一家人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意见,最终常年在家里负责照看的二嫂,面对众人的不理解,情绪激动地离席而导致商议不了了之。王吉祥的世界,在痴呆之前应该是比较丰富的,这从其他人的口中可见一斑。他为人仗义热情,曾经当过油田的保卫科科长,也会费大气力将两个侄女的户口从老家农村办到城里,数十年来都尽心尽力守护着这个大家庭。即使是失去记忆后,他依旧每天去看望卧病的老母亲。
导演在这个人物身上着墨其实不多,却很好地传达了“亲情聚散无常却又无法缺失”的理念。
《如意》的意义则源于一副对联,那是大鹏多年前衣锦还乡时,用手持摄像机记录下来的一段影像中的往事。那时候的三舅王吉祥还很健康,面色红润、思维正常,如今已去世的姥姥也健步如飞。青涩的大鹏对着一副春联夸耀说,这是从北京带回来的。姥姥幸福地拉开门后,指着一副春联说,这个才是最好的。镜头渐渐拉近,上面写的正是“如意”,影片到此就结束了。如果说前半部分的《吉祥》是一个导演主动地探寻亲情在当下社会存在的意义,洋溢着一种审视的姿态;那么到了《如意》这部分,大鹏则完全将叙事的视角变成了客观记录,创作者更像是置身影像中的参与者。
前后两部分,共同构成了《吉祥如意》整部作品中的多重审美意味。不管是亲情的得失还是传统意义上的人与人之间的聚散,毫无疑问在当下快速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都受到了影响。很多时候,亲情的淡漠与家园的疏离,令现代人无可奈何。很难说是谁造成了这种局面,但是细究起来,似乎身处其中的我们,都与这种局面脱不了干系。当代人整日忙忙碌碌,忙着生,忙着活,却常常会忽略各自生存其中的最基本、最珍贵的存在——亲情或许不能兑换成货币,但家却是人们心灵永恒的港湾,没有家的温暖滋养、没有故乡的召唤,我们就像无根的野草、流水上的浮萍,即使表面坚固繁密,却始终逃不过漂泊不定的宿命。
从这个意义上讲,观众应该感谢大鹏,感谢在春节这个中国人最最重要的节日里,他送来的一种别样的祝福。或许这种祝福接受起来有一点刺耳、有点扎心,甚至会戳到我们的隐痛,但是,真诚的东西之所以稀缺、之所以被人们所铭记,是因其真诚地致敬了我们的初心。笔者刚开始看《吉祥如意》的时候,不明白为何车厢里面的女孩回东北老家的时候要带着那么多干粮。现在想想,当代人常常向往的“家的味道”,或许就是这一口已经冷了的干粮的味道。
(作者系浙江音乐学院戏剧系教师)
作者:张永明
来源: 《中国艺术报》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