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视点|江南文化与无锡工商文化和苏南模式(2)
2023-04-22 来源:飞速影视
之后他更明确地说:“中国要富强,非急速变成一个工业化国家不可。”周舜卿创办的“廷弼商业学堂”、荣氏创办的“公益”学校,其宗旨也都是为企业培育管理人才,为社会输送懂科学、有技术的工商创业人才。周氏、荣氏两个不同年代的工商翘楚,他们不约而同的宗旨、举措并非巧合,这就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工商文化,江南地区的工商文化就是这么一代一代接力传承的。
快速发展的战略模式
商海博弈,竞争激烈,企业如何做大做强,怎样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周舜卿、荣氏兄弟凭什么赢得举世闻名的“煤铁大王”、“棉纱大王”“面粉大王”称号的,其根因还是文化。从其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经历中可以看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目光远大,不拘泥于小富即安。
改革开放之初,不同地区的打工者涌入无锡,不少人的目的就是打工攒钱、回家盖房娶妻,安安稳稳过日子。而来自浙江地区的人就不一样,他们只要有人先立住了脚,没多久就亲属、乡邻拉来一大帮,甚至能聚集成一个浙江村。不久连锁店也开了,一个地方饱和了,就往外地发展,越做越大。这就是两种不同文化产生的不同结果。
其实,这同一百多年前周舜卿、荣氏兄弟的发展路径是一样的。周舜卿先学徒打工,后进洋行当买办,时机成熟即独立开办自己的煤铁商号。1878年在英商资助下周舜卿开设了“昇昌五金煤铁号”,记录其行状的《行述》称:“不数年而信用大著,内而牛庄(位于今杭州境内)、汉口、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外而长崎,均次第扩充分号,以资转输”,扩展速度和规模十分惊人,“煤铁大王”称号当之无愧。
荣氏兄弟产业发展速度、规模更加惊人。1896年荣氏兄弟在上海开设“广生钱庄”,1900年,兄弟俩回无锡开办“保兴面粉厂(后改名茂新)”,到1919年就扩展成“茂新”系列4家、“福新”系列8家共12家面粉厂,这些厂遍布上海、无锡、济南、武汉等地。荣氏兄弟的纺织工业,自1915年春创办于上海,取名“申新纱厂”。1931年他们将由李鸿章创办、盛宣怀经营的“三新纱厂”买下,改名“申新九厂”,十几年中,“申新”系列纺织厂发展成9家,分布于上海、无锡、武汉等地。至此,荣氏兄弟稳摘“面粉大王”、“棉纱大王”两顶桂冠。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在“三座大山”的重重压迫之下、在激烈的商海博弈中无锡人获取的这些大王桂冠,标志着植根于这片热土上工商文化基因的强盛。
在经济领域里,要做大做强,就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荣氏兄弟是把握经济规律的能手。后人总结其扩展模式有三种:一是将利润作为资本,用以建设新厂。福新面粉厂创办时即与股东商定,三年内不提取红利,股利存厂生息;二是负债经营。荣德生说:“只有欠入赚下还钱,方有发达之日。”他们常以工厂向银行抵押贷款,用来更新设备甚至购买新厂,待新设备、新厂创造了利润再偿还贷款。是为借鸡生蛋,“滚动式发展”;三是租赁或收购别人旧厂。深谙其道的荣宗敬说:“人弃我取,将旧变新,以一文钱做三文钱的事。”他还说:“造厂力求其快,设备力求其新,开工力求其足,扩展力求其多。”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