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绝唱“明月几时有”的创作背景和家国情怀
2023-04-22 来源:飞速影视
苏轼之所以名列唐宋八大家,之所以千百年来为人所尊崇,主要就是源于他的才华。而能够彰显他才华的,便是那首著名的中秋词”明月几时有“。
苏轼是复合型人才,当然指的是在做学问方面。在官场上他并没有如鱼得水,左右逢源。以致于当那位红颜侍妾王朝云说出“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时,扪腹徐行的苏轼也不得不开怀大笑“此言固当”,说得恰如其分极了。
苏轼怀子由
苏轼的中秋词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创作“明月几时有”时,苏轼知密州,是密州太守,那是前呼后拥“倾城随太守”;那是地方大员,那是八面威风;那是壮志满胸,豪情满怀。所以表现在文字方面,也是春风得意,也是踌躇满志。即使在中秋之夜,在案牍劳形之余的片刻有那么一点失落伤感,也是蜻蜓点水,不足为虑。
“明月几时有”创作于北宋神宗熙宁9年,也就是公元1076年,那年苏轼四十岁,按道理正是他年龄、阅历、经验都处于巅峰的时候。苏轼知密州,是他自己请求,争取到的,用官场术语来说叫做外放。
他从熙宁四年也就是公元1071年开始,远离新旧党争的漩涡,由京城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说起这事儿,其实是怨苏轼自己,大家都知道,苏轼为宋神宗所赏识,所以就安排到自己身边做个近臣,负责撰写诏书一类的文字活儿,当然也少不了顾问一番。
所以当神宗皇帝垂询苏轼对新政的看法时,直肠子、炮筒子、不会拐弯的苏轼竟然信口开河,说什么“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听到这些话,把苏轼引为“自己人”的王安石当然不高兴了,于是就把苏轼调离皇帝身边,让他当开封府推官,让他整天处于脚不落地的处在纷繁复杂的具体事务之中;
苏轼得罪了王安石还不算,还得罪了一大帮其他领域的官员。熙宁三年元宵节, 皇帝颁布诏旨,开封府可以购买浙江的灯,并且可以“讨价还价”。明眼人一看就是巧取豪夺,“打脱牙齿和血吞”的“乱摊派”,别人都是明哲保身,明知不对,少说为佳。
可是苏轼不是一般人啊,他毕竟是苏轼啊,于是按捺不住一腔豪情“为民请命” ,他直言这种做法,只是为了少数人的耳目之乐,却耗费了众多百姓的“必用之资“,请皇帝收回成命。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