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怎么确定的?古人如何“消暑度夏”?(2)
2023-04-22 来源:飞速影视
干支表
了解了干支历的基本规则,我们也不难推算出,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组合总共有60种。而庚日就是指干支记日中带“庚”这个天干的,共有六个,即庚午日、庚辰日、庚寅日、庚子日、庚戌日及庚申日。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阴阳历》中关于三伏的说法,以今年为例,我们翻开一本有干支历内容的日历会发现,今年夏至日(6月21日)为乙巳日,然后本着夏至日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的原则往后数,发现第三个庚日为7月16日(庚午)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7月26日(庚辰)为中伏。同样的,“立秋后初庚为后伏”,今年立秋为8月7日,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8月15日(庚子),也就是末伏。
按照这个原则,大家基本上可以自己推算每年的三伏是哪一天了,但是这里面有一个特例,就是夏至及立秋当日遇到庚日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当天的庚日就算第一个庚日(陈遵妫著《中国天文学史》)。
(图片来源:寿星天文历,作者圈出其中庚日)
因为干支历中是天干在前,而天干总共是十个,因此两个庚日之间间隔为十天,基于此往往人们普遍认为三伏天共计三十天。事实上,并非总是如此。我们再回头对照三伏的划分规定: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因此初伏到中伏间隔一定是十天;末伏为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也是十天,所以,三伏的长度变化取决于中伏的长度,即夏至后第四个庚日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之间的天数。
由于夏至和立秋的日期几乎固定,所以中伏的天数取决于夏至与立秋之间有几个庚日:如果有4个庚日,那么第五个庚日便是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这样中伏有10天,三伏共30天;如果有5个庚日,那么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则为夏至后第六个庚日,中伏有20天,三伏共40天。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