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口罩产业“战疫”史(2)
2023-04-22 来源:飞速影视
2003年,北京某同仁堂药店一天内被抢购三万副中药
陈济生统计库存后,发现自己这个“女药王”徒有虚名:
前脚,她调用了北药控股旗下所有的药房、药店、药厂,召集了供应链上兄弟企业,满心以为20万付的日供已经足够应对。后脚,到了月底,这方药的日售量就冲破了29万。从4月8号一直供到4月底,她一共卖出了800多万副——几乎每个北京城里的老百姓,人手一锅。
此后,防护服和口罩短缺,成为了更大的难题。
据说,彼时北京市给陈济生的任务是防护服10万套,口罩20万个,要求在48小时内送到一线。而此时的北药控股,已经在“八味方”的纠缠中亏损近千万。
最终,经过陈济生的努力,10万套防护服从杜邦在上海的代理商手里买到;20万个口罩,由上海市捐赠。
但是,命令是缝补不了巨大的使用缺口的。陈济生和他的北药控股,联合北京市物资委,在整个北京“非典”期间,穷极手中资源,总计为北京市“搞”来了200万套防护服,1100万个口罩,但是这些口罩,对于席卷全国的“非典”而言,简直如九牛一毛。
总结这段经历时,她说:
“在一千多万人口的大都市,一旦人人都争着想要一样东西时,这个世界上不会有哪家企业和哪个政府能够担当得起。”
在疫情的洗礼中,2003年,成为了中国医疗器械普及化的关键之年。
“非典”之后,中国推进了各种医疗器械类标准的制作。比如《GB19083-2010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加快了诸如口罩、体温计、塑胶手套、塑胶鞋、消毒液等医用品的民用化。
2003年8月13日,国家食药监局下发《关于将医用防护口罩等产品列入《国家重点监管医疗器械目录》的通知》,将“医用防护口罩”和“医用防护服”产品列入《国家重点监管医疗器械目录》。
除了各大具有研发实力的厂家外,包括东华大学这样的纺织类高校,也加入到了防护服的研发中。一时间,和防疫有关的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冒芽。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02
2020年春节,它安静而疯狂地来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和110年前一样,疾病以强大的传染性和杀伤力,惊惶了全国。
时隔17年,口罩再次成为最大的必需品。在突发的疫情面前,医护人员、患者、家属、普通老百姓以及广大农村居民,每个人、每一天都离不开口罩。以至于,这种需求在14亿人口面前,几乎不能够量化“一共要多少”。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