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间|龙口城市文化印记(8)

2023-04-23 来源:飞速影视
“黄县套子”用于生意场,带来了兴旺发达;用于交际上,增进了团结友谊。平时,在亲朋之间的迎来送往中,举止不亢不卑,言辞谦逊诚挚。遇熟人,点头躬礼、招手示意已成自然习惯;接触谈吐中的“屋里请”“别客气”“对不起”“没关系”以及“欢迎光临”“请多关照”等一套辞令,虽然说起来简单,听起来平常,但却是人们在社交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礼貌风尚的体现,就连咿呀学语的孩子,父母首先教会的也是“谢谢”“再见”等讨人喜欢的文雅词语。看来,当前倡导的语言美,正是“黄县套子”早就形成的社会风情的发展。
黄县人的“嘴”是先民的遗传。据专家考证,“黄乃九夷之一支,由黄夷部落发展而成”。商代后期,东夷浸盛,遂分迁淮、岱,渐居中原大地,黄夷人在淮河流域建立了黄国。黄国“是个较少保守的,比较先进的侯国”。公无前648年,楚国的战车碾碎了古黄国1400多年的文明,国破家亡的黄国子民,有一部分带着先进的中原文化,又回到了先祖居住过的地方,在胶东半岛渔猎耕牧,繁衍生息。幽雅的环境,富庶的生活,打发了历史上的数次迁民,其中孟浩然、范仲淹等名人之后,亦先后迁入黄县。地域文化之间的撞南与融汇使得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大都有知识,善言谈,爱说道。黄县人的“嘴”是数代人历史文化的沉淀。邑人自古重视教育,崇尚文化。“黄之有学也,肇于唐开元(指官学)”,以后多次增修,明代创建了河滨书院,清代修建了士乡书院,加上乡间无数的书房(家学),使得黄县人掌握了丰富的文化知识。
据老年人的回忆,旧时邑人大都能识字,懂算盘,说起话来往往一套一套的。
黄县人的“嘴”在生意场上得到了磨炼。黄县可谓“商业之乡”,善谋生计的老黄县人不安于挣家门口的钱,于是便“闯关东,赴京师,泛重洋,远游经商”,在生意场上,这些人都是掌柜的、栏柜头(班组长)、帐先生(会计)和外情客(供销员),使嘴上的功夫派上了用场,也得到了提高和发展。再加上胶东人特有的机敏与能干,至清代中叶,逐步达到鼎盛时期。黄县人在北京、沈阳(旧称奉天)、佳木斯等地,乃至日本、朝鲜、泰国、新加坡等许多国家都有举足轻重的大买卖,“许多人当时在当地的商业界堪称泰斗、巨擘。老县人重礼仪,有文化,多商贾,善交际,在往常年的哈尔滨街上,人们把这一套具有黄县地方特色的民俗称为“黄县套子”,黄县也因此落了个“套子县”的雅号。
老黄县新龙口,逝去的城市文化是一段远古的文明,永恒的仿佛人类童年的老照片,一切真实而遥远。凝固的画面流动着璀璨如繁星的文明,是龙口五千年逝去的历史文化与莱夷人碰撞出一首人文与自然的交响曲。让人们重温一段历史,不断唤起人们心中尘封已久的记忆,深入地寻找历史所蕴藏的民族智慧,感悟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明,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文化底蕴,龙口正是在岁月的洗礼下一路走来才形成了今天的美丽!那是古典韵味与现代气息的融合,是一份所有生活在龙口的人都应该珍惜的美。一个城市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城市既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一个失去灵魂的城市,宛如高价商店陈列品,以一组无意义的数字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而文化其实就是生活,遗弃根与泥土般血缘联系,城市将是一座空中浮城。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