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友好医院心内科高焱莎:一位女医生的三重身份(2)

2023-04-23 来源:飞速影视
高焱莎是2003年非典(SARS)肆虐期间被派到最危险的“非典抢救病房(SARS-ICU)”工作的唯一一位内科医生,也是唯一一位女医生,更是在抗击非典的2个多月时间里,自始至终奋战在SARSICU抢救第一线的3位医生之一,也是3位留守医生里唯一的女性。SARS疫情稍稳定后,她受命继续留在SARS-ICU病区,对SARS疾病进行临床研究。为了尽快收集到完整的病例资料,她每天7点前就进入污染区,每次进入病房都需要“全副武装”,穿上不透气的2套防护服,并带上2副防护口罩。为避免浪费防护服和节省穿脱时间,高焱莎每天进病房后干脆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常常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她仔细翻阅病历、反复核对检查单、认真收集患者的完整资料、定时把临床数据传真送出污染区,并及时归纳分析、总结研究…… SARS结束时,她先后发表了7篇与SARS相关的学术论文,是中日医院当时发表SARS论文最早、最多的医生,并代表医院参加了全国的SARS学术研讨会,做了大会主题发言。
她评价自己“ 当时确实挺能干的,一心想争分夺秒完成科研任务,根本就顾不上考虑被传染的危险”。她把这看成是一种“习惯”和“义务”,她说“我是医生,是一名共产党员,这是我的职业操守和责任义务,没有任何条件可讲。”
高焱莎也是中日友好医院心脏内科心导管室里唯一一位女医生。心导管室的医生向来一直是离危重心脏病患者最近的人,他们年复一年地做介入手术、安装心脏起搏器……常年快节奏、超负荷并高度紧张的心导管室工作,对临床医生的体力和精力都是极大的考验。

中日友好医院心内科高焱莎:一位女医生的三重身份


2003年SARS刚刚结束的那短时间,心导管室的医生非常紧缺,术者加助手一共只有3位大夫。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只有高焱莎一位年轻大夫参加导管室的日常工作。她不分白天黑夜地奔波于病房与手术台之间,配合主任完成了大量的冠脉介入手术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最多的时候,她一天要连续上十几台手术。手术中的压力和紧张不必多说,放射工作安全还需要做介入手术时进行“全副武装”——穿上40多斤重的铅衣,戴上铅围脖。一台复杂的手术下来常常是汗流浃背。连续几年,她一个人要承担管床大夫、术者或助手、接送患者的护工等多种职责,需要反复穿脱铅衣和不断往返接送病人。十几年高强度的临床工作和导管室大量手术负荷使高焱莎落下了严重的腰椎和颈椎疾病,当然还包括长期暴露在放射线下的那些辐射风险——那些年里,她的许多同事或是学生都因为承受不住高强度的临床工作和屈指可数的低工资待遇而陆续转岗或者离职了,可是她却初心不改,就这么默默地坚持了下来。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