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为什么这样红(3)
2023-04-23 来源:飞速影视
战火硝烟中,这里天然的防御屏障孕育了建立新中国的红色基因。
1925年,阜平成立中共党组织。
仅仅6年后,中国共产党在北方成立了第一个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阜平县政府。比同年在江西瑞金成立的中华苏维埃政府,还要早上三个多月。
从1937年到1948年,长达11年时间里,阜平是晋察冀边区政治、军事、文化中心。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坚持华北抗战及全国持久战的坚强堡垒。
解放战争时期,阜平是挺进东北、解放华北的前沿阵地,是全国解放的重要支点。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在阜平城南庄举行会议,讨论并通过毛泽东亲自修改的《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五一口号”,成为新中国成立的动员令。
在这片红色热土,罗荣桓点燃抗日烽火,彭真主持制定《双十纲领》,朱德整编晋察冀解放军……
时光荏苒,沧桑巨变。
英雄的足迹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湮灭,红色的记忆并没有逐渐模糊在历史的深处。然而,受自然环境制约,太行山深处的阜平,发展的脚步一度沉重而缓慢。
1982年,演员田华到阜平拍摄电影《柯棣华》。临走时,阜平老乡托她给聂荣臻元帅捎去几个柳叶饼子和菜团子。
回京见到聂荣臻,田华说:“聂帅啊,老区人民还是那么好,老区人民还是那么穷。”
接过柳叶饼子和菜团子,聂荣臻默默流下热泪:“阜平不富,死不瞑目。”
二
铁贯山静静矗立,将烽火硝烟深深埋在心里;胭脂河缓缓向前,流淌着一代代人的情感……
难忘老区人民的深情厚谊,邓拓将对马兰的情结镌刻进三枚印章:一枚“阜平人”;一枚“马南邨”,正是“马兰村”谐音;一枚“马兰后人”,留给了被马兰老乡哺育过的邓小岚。
2003年春天,“马兰惨案”发生60周年。
清明时节,邓小岚和几位晋察冀日报社的老报人从北京赶回来,为革命烈士扫墓,为“马兰惨案”牺牲的乡亲谋划建一座纪念碑。
往事在春阳下忆起,老人们都淌了泪。
恰逢一队同样来扫墓的小学生。
“你们会唱什么歌呀?给爷爷奶奶们唱首歌吧!”邓小岚望向孩子们。回应她的,是躲避的眼神、羞怯的埋首。
“《小燕子》会不会?国歌呢?”她问了一圈,只有一两个孩子会哼,却都跑调……
“童年怎么能没有歌声!”一路揪心返回到北京后,邓小岚为这件事辗转反侧。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