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臣结局:晃错(2)
2023-04-23 来源:飞速影视
晁错大约于高祖七年(前200)出生于中原大地上的古城颖川郡,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少年时就曾只身一人饱受风餐露宿之苦,步行几百里到轵县拜著名法学家张恢生为师,随他学习申不害、商鞅的法家学说。后来又研读词章,学习文学。十几年的苦读生涯,不仅培养了他坚强正直、无所畏惧的性格,也使他期盼着有朝一日能像申不害、商鞅那样以严刑峻罚来安邦治国,建功立业。后来,他以贤良文学被推为太常掌故。太常掌故是太常的属官,负责保存文物典籍,研究国家典章制度,记录国家重大事件。就这样,晁错这位农家子弟从颖水岸边的故乡来到都城长安,走上了西汉前期那纷繁复杂的政治舞台。
文帝时,由于经历了秦末的大战乱,研习《尚书》的人已经很少。当时只有齐地秦朝遗老伏生通晓《尚书》,他是原来秦朝的博士,当时已经九十多岁了,不可能再请他到长安来了。于是晁错就以太常掌故的身分被派往济南,跟随伏生学习《尚书》。晁错凭着自己坚实的基础,经过两年苦读,基本掌握了伏生的学说。回朝后,向文帝上书汇报自己的学习结果,获得文帝赞赏而被升为太子舍人,后又升做门大夫,均是太子属官。不久又升任博士。
大约是在任博士期间,晁错上书给文帝,提出皇太子要通晓“术数”,即治国方略。他说:君主之所以地位尊贵显耀,可以名扬后世,原因就在于懂得治国方略。君主懂得如何驾驭臣下,群臣就会畏服懂得如何听取大臣汇报奏事,就不会被欺骗和蒙蔽懂得如何使万民生活安定并获得实际利益,就可得到天下人的拥护懂得如何使臣子以忠孝之礼侍奉君父,可以让他们的品行更加完美。以上四点,我认为都应是皇太子抓紧学习的。文帝阅后非常赞同他的意见,就提升他为太子家令,把辅佐太子的重任交给了他。太子家令是太子府中最重要的属官之一,掌管府中庶务,实际上就是太子家中的总管。晁错凭借自己清醒的头脑,敏锐的观察力及广博的学识对当时的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多次提出十分中肯的建议,深受文帝和太子的喜爱和信任,称赞他为“智囊”。
文帝是一位贤明的君主,他比较谦虚,鼓励进谏。在这种情况下,晁错除了辅佐好太子外,还多次上书,对当时的军国大事发表意见,提出自己的建议。
当时匈奴势力强大,多次骚扰汉朝北方边境,掠夺人口和财产,这种威胁直到文帝时也未因实行和亲而解除。每念及此,文帝总是忧心忡忡,曾经多次让大臣在朝堂上公议,但都没有提出好的解决方法。晁错认真地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并结合西汉前期的实际,向文帝进呈了《言兵事疏》,论述了自己抗击匈奴的战略和策略思想。他认识到了在战争中激励士气和选择良将的重要性,重点论述了地形、士卒训练程度、武器装备三者之间的关系。他指出,如果武器装备不精良,就等于把士兵断送给敌人如果士兵未经严格训练,不会打仗就等于把将领断送给敌人如果将领不会用兵,就等于把君主断送给敌人如果君主不能知人善任,选拔优秀的将领,那就要葬送整个国家。以上四点都是用兵的关键问题。晁错还分析了匈奴军队与汉朝军队的长处和短处,主张以己之长,击敌之短,并提出联合其他归顺的少数民族,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与汉军配合抗击匈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