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天空——镇原县文学事业发展百年走笔(杨佩彰)(21)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除此之外,还有儿歌、童谣、夯歌、小调、劳动号子等等文学样式,也是这个时期文学创作多样化、通俗化、大众化的表现形式。这些是经过民间长久流传、不断增删完善的既精练爽口、形式活泼、用词和谐、韵律响亮,又具有一定音乐美的口头文学形式。然后再进行艺术加工,加上与时代、与社会发展合拍的内容,就变成了一种新的文学创作。它的句式自由,结构奇特,常用比喻手法,声调活泼,情趣浓厚,意境清新,语言平白,顺口成章。它来源于群众的日常生活积累、生产劳动以及休闲娱乐中的所看、所思、所悟,并吸取借鉴诗歌精华,用平白上口的方言土语表达,因而口语化是其鲜明特色。它的题材十分广泛,涉及的内容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镇原地方特色,生活气息浓郁,朴实自然,轻松活泼,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1964年,在巴家嘴水库加固工地上,刘镜被上万人火热的施工场面所感动。晚上,他蹲在煤油灯下写日记。几天后,他创作的小型眉户剧《老俩口游逛巴家嘴》,工地文工队演红了整个工区,也在平凉、庆阳等地一炮打响。1966年,刘镜被招进镇原县剧团。从此戏剧创作一发不可收拾。
小说、民间故事也是这个时期镇原文学呈现出的主要样式和门类。在省城兰州工作的柏原当数这个时期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柏原发表了一系列以工厂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作者是思想解放大潮中出现的新一代作家阵容中的一员;从甘肃过去很少见到的工厂生活题材的创作起步;一些作品开始在全国露面。他的小说《在那个早晨》被《甘肃文艺》发表,这如同给镇原文学创作的湖水中扔进了一颗沉甸甸的石子,激起了一圈圈浪花四溅的涟漪。他的小说《西望博格达》也在这个时候于《新疆文学》发表,并被《小说选刊》《青年佳作》选登,这更给镇原的小说创作带来了一缕明媚的曙光。喝着洪河水长大的王博艺也不甘落后,他的小说《闲人市》《洪河川的庄稼汉》《老庄》等也先后发表于庆阳地区文联主办的《北斗》杂志。他的民间故事《关神爷喝油》《牛鸣泉》《金马山》《炼海石》《尉迟恭的传说》等也先后发表于《甘肃群众文化》《甘肃农民报》《小白杨》《甘肃民间文艺丛刊》等省级报刊上。
李俊华、鱼舟等人也有很多篇民间故事问世。畅恒的散文处女作《夏夜》也发表在《语文报》上。
从改革开放以前镇原文学接受的现象来看,文学创作使得大众的审美接受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其对封建传统文化的反转接受使新时期文学的自由度获得认可。在写作者这一方面,1980年代的作者们极力走在时代的前列,不断冲击旧时代的审美,出现了全新面貌的新时代的审美观,不断和持续地刷新人们头脑中的旧有观念,努力使创作贴近于主流的意识形态,这样就出现了镇原文学创作的新气象。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