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他从巫山抵达冥王星(5)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这群业余影评人写影评纯属兴趣,发稿渠道主要是地方刊物。一篇稿子10多块钱,但当时普通工薪族月薪也不过三四十块。除了地方杂志,他们也用老式打字机打印各自的影评文章,互相传阅品评。
在章明的记忆中,那是一个热火朝天全民写影评的时代,像《大众电影》这样的杂志都靠影评撑起来的。
《德州巴黎》(1984)剧照。
这是80年代的民间迷影生态。但到了90年代,随着影院系统的萧条衰落,没有观众进电影院了,电影杂志也随之凋敝。破旧的电影院里,只有稀稀落落的民工在看电影。
后来,好莱坞电影称霸江湖,才带动了中国电影院的复兴。但讽刺的是,再也不会像80年代那样,有电影院在放《德州巴黎》这样的金棕榈大奖的艺术电影了,艺术电影完全品位化、阶层化了,过去的观影记忆似乎已经变成一道错位的风景。
17岁那年,章明从巫山考上西南大学美术系。开往重庆的轮船上,风很大,一段新的朝向未来的旅程。办地下刊物、办画展,写电影和文艺理论文章,组织选举,80年代的热血青年该干的风起云涌的事都干过了。最严重的是因为和同学们举办出格的先锋派“露天画展”和参加大学生人大代表民主选举,被学校列进了黑名单。
而日后的生活是这样,章明大学毕业后被发配回巫山,在当地的一所师范学校里当了五年多老师。学校在山上,山脚下是滚滚长江。章明在学校的那五年,倒也乐在其中。
80年代末,“第五代”风生水起。但美术系的训练让章明觉得,他们玩弄构图、色彩那一套都很廉价,只是因为中国电影过去没有那么拍过。对他来说,那种民族寓言式的题材很空泛,大而无当。而与他当时的感觉结构对接的是维姆·文德斯。
1988年,章明考上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从迷影青年变成学院派。
在电影学院的三年里,每个礼拜他都和导师王心语一起看电影。有一天,王心语告诉他,你的实操经验太匮乏。尽管在考上电影学院前,章明已经在脑中拍过无数部电影,他给那些电影起了名字叫“纸上的电影”。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