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中转站的文学可能(3)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看过一张获奖新闻图片,印象深刻。主题是上海人民广场的地铁中转站。模糊而困倦的面孔漂浮在通道暗淡的光线里,每个人的身体也和别人的四肢粘合在一起,只有脑袋还勉强算是一个个体。你大可以随大溜一边走一边打个盹儿而不用担心摔倒,太挤了,没有一点多余的空间。
提到铁路中转、地铁中转,不能不提纽约中央火车站。
纽约中央火车站(GrandCentralTerminal),位于美国曼哈顿中心,始建于1903年,由美国铁路之王范德比尔特家族建造,是纽约著名的地标性建筑,也是一座公共艺术馆。它是世界上最大,美国最繁忙的火车站,同时它还是纽约铁路与地铁的交通中枢。如今他依旧散发出庄重典雅的贵族气息,而当时,则是怎样一座接受世人顶礼膜拜的现代性的巴特农神庙啊!
从城市发展史、建筑史、交通史,甚至文学史诸多维度上看,纽约中央火车站都是一个历史节点,一个地标,一个从传统指向现代,从现代指向未来的中转站。
被萨特称为当代最优秀的小说家的美国文学大师多斯·帕索斯的《曼哈顿中转站》差不多是一百年前的纽约浮世绘,一幅“表现派风格的纽约速写”(《纽约时报》),由众多片段剪接拼贴而成,有点像所谓的后现代文本。小说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但是大致上能看得出有几位人物的人生轨迹。亚马逊书评认为,这部小说是当代文学的代表作,美国梦这把双刃剑的永恒献祭。
约翰·多斯·帕索斯的作品在中国并不像他的朋友海明威那样为人熟悉,有人说这与他的写作手法太前卫有关,也跟中国对一战后美国的工业文明和都市文明不甚有切肤的体会相关。我认同这个观点。如今,合肥人不但像北上广深的居民一样出行,甚至也能体会最早一批伦敦人、纽约人、巴黎人乘坐地铁时的新奇感受了。现在到了读帕索斯的时候了,因为我们的都市生活状况 和个人的生存方式有了《曼哈顿中转站》的因子,可以明白作者对现代性的态度了。地铁提供了便捷的通勤但无法消除拥挤和匆忙,生活的琐屑无聊、职场的竞争较量、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世事变幻带来确定性的流逝,进而产生的对于不确定性的焦虑等等……每一个在地铁中转站留下一撇背影的人都能理解。
有评论认为,“读《曼哈顿中转站》我们毫无陌生之感,或许我们应该以更紧迫的尽情观察我们的城市,关心我们的城市。也许正是像多斯·帕索斯这样的作家促使纽约人在建设改造自己的城市时体现出智慧、远见和公共意识。”
中国已经进入了城市化的快速轨道,中转站开始成为我们现实生活的日常,但是,类似《曼哈顿中转站》这样以城市为背景的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并不多,这是空白,也意味着某种可能吧。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