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超过40%的物种都依赖它繁衍生息,一文解锁“地球之肾”——湿地(2)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摄影:张曼胤)
湿地是巨大的“碳库”,它储存的碳约占全球陆地碳储量的35%,在全球温室气体减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湿地是抵御灾害的第一道天然屏障。滨海湿地,如盐沼、红树林、海草床和珊瑚礁等,能有效降低海浪、风暴潮和海啸的强度,保护沿海生物栖息地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湿地也是天然的水库,全球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大部分都储存在湿地中;同时湿地也是自然界中自净能力最强的生态系统,是名副其实的“地球之肾”。
“碳中和”的助推器:高原泥炭湿地
你听过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故事吗?这里的草地指的就是四川若尔盖湿地,它是青藏高原泥炭沼泽湿地发育最典型的地区。由于海拔高、气温低,植物凋落物的分解速度非常缓慢,在缺氧、不完全腐烂的情况下就逐渐形成了泥炭。一层一层的泥炭累积下来,默默地记录着千百年来植物的代谢和生命循环。

全球超过40%的物种都依赖它繁衍生息,一文解锁“地球之肾”——湿地


泥炭湿地碳循环示意图
泥炭湿地虽然仅占地球陆地表面积的3%,却封存着全球大约25%的土壤碳含量,被认为是重要的天然“碳库”及气候变化的有效“缓冲器”,在稳定全球气候和减缓温室效应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泥炭湿地中的植物不仅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还能存储大量未被分解的有机物质,让有机物质经光合作用成为植物体内的有机碳。这是陆地生物与大气之间进行碳交换的重要途径之一。植物死亡后,一部分有机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重返大气,而植物残骸转化为泥炭,其中的碳元素以泥炭形式封存起来,避免里面的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回到大气中去。但是泥炭缺水或焚烧后,泥炭转化为二氧化碳、氨、水和其他矿质化产物。泥炭中的有机碳转化为二氧化碳,重新排放回大气。
一块湿地每年大约形成2毫米厚的泥炭层,但是泥炭层破坏却是轻而易举的。受侵蚀、火灾等自然灾害以及排水、开垦、过度放牧和基础建设等人为干扰,过去几十年间,若尔盖地区大量泥炭湿地退化和消失,使得原本固定住的碳重新回到大气中。原本巨大的碳库可能变成巨大的碳源,加剧气候变化。因此,保护好高原泥炭湿地,对中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至关重要。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