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游戏》:弥足珍贵的差异性(3)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3
最后,这部电影还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地方,即非线性叙事的运用。图灵的学生时代、二战时代以及50年代三个时间段发生的故事在影片中是穿插进行的,剧情也因而变得高潮迭起。关于这一点,电影剧情上的安排我将不做过多分析,但有关这种叙事方式,我想谈谈我的看法。本科时,我曾经修过一门课程叫《电影理论与批评》,在讲解《罗生门》这部电影时,老师提到了“复调叙事”,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复调”这个概念。后来在《外国文学》的课堂上介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作时,老师又再一次提到这个概念。它原是音乐术语,由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借来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由此引入文学领域。此后在电影领域也被使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和《模仿游戏》这部电影所采用的非线性叙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很明显这种叙事手法在中国电影里相对来说比较少见,又或者起步相对较晚。

《模仿游戏》:弥足珍贵的差异性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由思维方式的差异而决定的文化差异。以文学作品来论,拉美作家胡安·鲁尔福所著的《佩德罗·巴拉莫》,其中大段的独白、呓语是我们在中国文学里读不到的特别。另一位拉美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所著的《族长的秋天》也拥有冗长的、看似没有核心思想的对话与独白。再去看俄国文学,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里,他几乎无意去修饰自己的语言,笔触冷峻而粗粝,但你能感受到一种独有的直面痛苦与幽暗的本能,这是在俄国这片文化土壤上生长起来的特有的面貌。同样的,曹雪芹所作的《红楼梦》、老子的《道德经》这些伟大的作品能够给予读者的阅读体验,我们也无法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的文学作品找到。不同民族的文化是如此的不同,因而每种民族文化里的独特性才弥足珍贵。

《模仿游戏》:弥足珍贵的差异性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