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一座流动的“伤城”(4)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然而,香港沦陷后,大量难民又不得不向海外移居,或回迁内地。
1943年初香港只有98万人,1945年5月更只剩65万人。
日本投降后,大批移民者北归,商人、艺人重返上海。
怎料不久,战乱再起,这群人又折回香港避难。
1946年中,香港人口快速上升至155万。
刚从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毕业的查良镛(金庸),被调往《大公报》香港分社(1948年)。
1949年,蒋介石快速败退。北平、上海、广州富商、名流以及难民蜂拥入港。罗湖口岸最高峰之际日通行过十万。
这一年,上海滩风云人物杜月笙前往香港;出生于广州、年仅8岁的黄沾,随父母移居民香港;梁羽生也来了。
1950年,香港人口已飙升至223万。
这一年,张爱玲只身走过罗湖桥来到香港。
那时,香港超过一半的人口,来自内地移民。
香港,就像太平洋上的浮萍,政治势能及人口迁移的波动,都深深地影响着这座城市的命运。
当时,香港工业化程度很低,大量难民无法就业,只能露宿街头。香港九龙早期的青山道、港岛东华三院、摩星岭、西营盘一带有大量难民露宿。
部分楼宇住着有钱的上海人。抱着小孩的妈妈、老人守在楼梯口,在哀求讨钱、讨食。
人口大量涌入,公共用品严重不足,难民问题,成为了香港政府棘手的难题。所幸的是,国际组织支持香港快速了成立大批福利公益机构,捐赠大量物资。
领取救济品,成为了50年代香港人及难民的历史性记忆。
在政治、经济及文化难民中,超过40%都曾从事高级职业,但初到香港,他们或被迫,或只能从事普通劳工,只有10%左右可维持高级职业【4】。
或许,真正的痛苦不是经济拮据、生活困境,而是“回不去”的漂泊感,以及殖民文化下的不安全感。
本想临时避难,怎料沦为阿飞口中的“无根鸟”:北归遥遥无期,扎根无处寻根。
移民,变成了“遗民”。正如这座漂泊的城市,被大清天朝遗弃;又被英国人嫌弃——英国最初试图得到舟山群岛,一直不重视香港的开发。
这构成了香港社会思潮的底层基因。
“香港成为一个流动的‘伤城’。【6】”
昨日的摩登,已是一场残梦。
南移的电影人、艺人、文人,将内心深处的流离心绪,投射到作品上。这仓皇乱世、劳燕分飞的年代,有些人放纵自我,享受末世般狂欢,制造“口红效应”。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