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上元“张灯观赏”习俗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每逢上元(即正月十五)有“张灯观赏”的习俗,所以又将元宵节称为“灯节”。元宵灯节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
对于元宵花灯的起源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其中就有东汉“燃灯表佛”说。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提倡礼佛,就在上元夜“燃灯表佛”,之后相沿成俗。在隋唐的书中也有提到,佛教宣诚佛法能破除黑暗,故以等喻示佛法。是故宋代释道原有《景德传灯录》,释普济有《五灯会元》;寺庙里的长明灯不分日夜为生者祈福,为死者指引道路……到了明朝,元宵灯节为历朝中最热闹的传统节日。
如今,在福建许多地方不仅保留传统灯节活动,还融合各种非遗文化创作,如大田板灯龙、福鼎前岐马灯、屏南双溪元宵灯会、霍童“二月二”灯会等,在创造独具特色的灯节文化的同时,反映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富贵安康的憧憬与期盼。
大田迎龙源于唐,而盛于明清,发展于当今。据大田玉田村范氏族谱记载,曾任中丞御史的范元超于唐天祐元年(904年)辞官携眷,定居于大田均溪,因“灯”与“丁”谐音,迎龙灯有祝愿人丁兴旺、庆贺吉祥平安之意,于是大田开始板灯龙的民俗活动。
大田板灯龙由龙珠、龙头、龙身、龙尾4部分组成。龙珠镶金镀银,光芒闪烁;龙头高近3米,以竹篾扎成,外面裱上油纸,再绘上色彩鲜艳的龙鳞,龙眼、龙角、龙须形态逼真;龙身是由一节节硬实的灯板连缀而成的,通常是六七百节至上千节不等,每节板长达2米左右,点着3盏花灯。龙体先用竹篾扎成,裱贴着透明剔亮的龙纸。两侧的龙纸上或描画着栩栩如生的龙鳍、龙鳞,或贴以山水人物、飞禽走兽的剪纸,而前方、后方的龙纸上则书写着“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一类的祈颂语;龙尾的灯板则比普通的灯板略长,龙鳞、尾鳍的彩饰活灵活现。
其表演丰富多彩,前以响铳开路,由德高望重者手执“龙珠”,引龙前行,逗引龙做腾、伏、摇等动作,由6个身手矫健的青年合力舞龙头,由4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操纵龙尾,一路似巨龙漫游,展开龙头钻阵、街头夺珠、广场盘龙、游龙戏水、穿花打旋等艺术表演。
大田板灯龙寓意深远,既激励每个龙张扬个性,又强调整个龙队的团队精神。一节节的龙灯由千百人各自制作,在龙身上描龙绘凤、插花饰彩,各具特色,而龙板的长度、龙灯的高度、龙纸的质地、烛的大小则完全一致,远观则整齐划一,一个个龙灯舞起来千姿百态、挥洒自如,或扛或托、或提或摆、忽起忽落、忽左忽右。各个龙灯在“接龙”之时都经约定并演练安排,在行进之中,每逢爬坡、过坎、拐弯、腾挪、跳跃等动作变化之时,均会前呼后应、相互提携,故而巨龙虽长,游动起来却浑然一体,出神入化。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