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通渭》与通渭诗歌解读(19)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丁陆军有很强烈的故乡情结,我猜不透他是怎样逃离都市的拥挤、喧嚣、雾霾的,是怎样做到双脚不得已常常踏在宦海沙滩上,但始终没有被溅上淤泥的。我相信,他一定是找到了心灵的皈依。
属于青春诗阵的领头诗人还有张银杜(张映石)、何信贤、陈永刚、党辉、李兴茂、马勤学、田国富等,他们的诗作开创了上世纪最后十余年通渭诗歌的新局面。他们规避了古典诗歌那些与世隔绝的弊端,能够零距离地拥抱鲜活的现实生活,为人们探寻心灵奥秘提供了一把钥匙,打开了一个窗口。工作生活在外的通渭籍诗人,用回乡的倾诉感动着我们。一直生活在县内的青春诗人虽然渴望走出通渭,但他们更多的情感和思绪仍然留在了这片土地。生于斯,长于斯。何信贤发表的诗几乎都是写脚下的土地,如《通渭民歌》、《牛谷河恋歌》、《碧玉小镇》、《杏花》等,“怀抱故乡厚厚的典籍/翻过雪渍未干的一页/我就读到了灿烂的杏花/这最美也是忧伤的一篇……”(《杏花》)。这难道不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居所吗?陈永刚用一种来自童话的单纯视觉,阅读心灵苦楚的原乡。多少年过去了,我还是记得他的《情歌》中有这样的句子:
“……他知道,他的名字/和大山一样平淡无奇/任何奇迹不会为他而感动/他仅仅能做到的是/自己的故事先感动自己。他发表于《黄土地》的《那就是我》,象闪电一样,撕开心灵的天空和夜幕,让你感悟卑微和希冀:“漫长的夏季/跋涉于一望无垠的沙漠/疲惫不堪/会有一场雨淋透你心里/请不要忘记/那就是我……”。或许现在的人们已经淡忘了陈永刚,或许压根就不知道他,因为他没有被显赫着,但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年轻的他确是笔架山下的“一根劲草”。他也曾是“襄风文学社”的“班子成员”之一。我相信,他至今没有被任何疾风吹倒,始终坚强着,坚守着。党辉和田国富永远是心仪乡风的歌者,将身上的行囊轻轻放在牛谷河畔,用诗歌翻动着每一个日子。
南彦龙的《和田国富冬天》、刘键的《光棍老伯》、王志勇的《牛谷河》、张智的《秋风》、党辉的《拓荒者》、牛益功的《梦源》、牛春寿的《故乡的小溪》、姚君喜的《如果……》、张益坚的《青春》、马勤学的《子夜,想起故乡想起历史》、曹忠义的《村路·秋天》等,都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通渭青年诗人的代表作。这个诗阵中张银杜的散文和诗歌从创作到发表数量最多,获奖最多,成了定西市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当年以写散文为主的苟广斌、强盛、孙华、魏效贤、杨作胜、张久明、司朝晖、牛昌斌、潘进福、崔平、令耀文、杨向忠、卢治民和还在高中读书的袁亚莉、小学读书的李丽莉、魏海霞、魏碧慧、唐永彤、王小红等都发表有诗歌作品。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