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声不息,传承制笙技艺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郭卫东
他是一个业内人士公认的笙师傅,更是一个笙工匠。鲁、豫、苏、皖、冀、津、沪几十个省级文工团和剧团用的笙,大多出自他的手。可他没有学历证书,也没有车床和工具。成全他取得硕果的是,妻子当年陪嫁的一个抽屉桌和一墩榆树疙瘩。靠这双粗糙的手和手上的这门“独门绝技”,张连生在村里第一个建起了砖瓦房,三个孩子一个传承他的技艺,两个都在事业单位工作。他就是张连生,牡丹区大黄集镇岗李村村民。

“笙”声不息,传承制笙技艺


一个村民,取得这样的成绩,背后是几十年坚信的付出。5月15日,与他交谈中得知他的说技术是学来的,更是悟出来的。
十七岁于“笙”结缘
张连生今年71岁,在上世纪60年代初,张连生的父亲撮合了一个“喇叭班”。在挣生产队工分之余,父亲带着几个邻居为当地办丧事的人家做礼仪服务,张连生13岁时父亲就带着他参与其中。那时服务费用很少,主家会在待客数量确定后再让厨师多做一桌菜,以备丧事结束时把这一整桌送给“喇叭班”首领。回家后,首领要把这桌菜均分给各成员。张连生一半学艺,一半玩,他只图个“挣钱不挣钱,混个肚儿圆”。跟了三年后他才在每场演出后分得几个馒头,至于肉、烟、酒之类根本没他的份,资格太嫩。

“笙”声不息,传承制笙技艺


那时“喇叭班”的乐器很单调,以笙、唢呐、竹笛、梆子、铜锣为主。笙是最昂贵也是最易损的,一旦笙毁了,找专业师傅修一次至少10多块钱,要是增添新笙,价值需好几场演出费用才够。为了省钱,父亲就利用晚上的时间对出现跑调、松动的笙维修调试,对损坏严重的笙,父亲也是无能为力,这时张连生总是在一旁看。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