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声不息,传承制笙技艺(3)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下场演出时他把修好的乐器带到现场,从没误过演出,张连生让伙计们很是佩服。张连生会修笙的技术由伙计们传给了同行们。曹县、东明、定陶、兰考、民权、济宁等地同行纷至沓来。
张连生在“喇叭班”由“混个肚儿圆”到“捧笙首席”也就是十来年功夫。“捧笙首席”不但演奏水平要高,还体质好,正值青壮年的他,20年间他一直是当地的“名演”。吹笙吹到高潮时,那个投入忘形的状态,是呼天唤地的、是撕心裂肺的。他与唢呐合奏的“秦雪梅吊孝”“银环下山”“百鸟朝凤”时一蹦腰高“秦雪梅见夫灵悲声大放,哭一声商公子我那短命的夫郎。实指望结良缘妇随夫唱,有谁知婚未成你就撇我早亡”现场围观的人大呼真解渴,真过瘾。这些唱腔原版本是来自人类的口舌,可张连生用笙抒发出来的托腔、颤音至今让人记忆犹新。
20多年间,张连生靠吹笙、修笙、造笙养家成了当地的富裕户。

“笙”声不息,传承制笙技艺


桌楞角上度春秋
张连生1970年成家,妻子陪嫁的抽屉桌他当了40多年的“工作台”。
笙妙下端的木管与竹管衔接这个工序很精致,笙斗上有14或17个孔,这些孔穿插着高低不齐的笙妙(竹管),插入笙斗的深度4厘米,这样的笙业内称着“山东把”“河南把”。这个部位是笙发音的基础区域,孔与竹管的衔接只要做不到天衣无缝,颤音就发挥不出来。这部分结构是“倒塔形”的。按说“倒塔形”的木制品要通过器械旋木,可是张连生从不用这样的方式,他用折断的钢锯条片自制成剃刀。一刀一刀地刻、刮,直到与笙斗上的孔达到最理想的衔接状态。

“笙”声不息,传承制笙技艺


笙簧是一毫米厚一厘米宽的铜片,决定着音质,市场上有现成的坯,可是张连生却不用。他收集了伙计们摒弃的烂锣,用自己的土办法支解成想要的尺寸,再用专用工具把铜片刮到一定厚度,这个簧片毛坯就成了。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