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艺廊坊」一曲老调今难觅百年高腔盼传承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守艺廊坊」一曲老调今难觅百年高腔盼传承


高腔是中国戏曲四大声腔之一,它曾与昆曲齐名,在清康熙时期最盛行。广阳区九州镇炊庄村的高腔戏是一种由外地传入的声腔与本地语音结合而成的戏曲形式,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一曲曲老调苍凉厚重,韵味悠长。
近日,记者采访了炊庄高腔第九代代表性传承人李书芝,听她讲述高腔的前世今生。
老声腔的由来
了解高腔之前,李书芝先向记者讲述了炊庄这个名字的由来。明朝燕王扫北时,这里曾是为移民提供饮食的地方,相当于伙房,被称为爨(cuan四声)庄。如今,老百姓们还传唱着它的写法:“金字头,林字腰,大个底下加火烧。”后来,由于爨字跟炊字的意思都是生火做饭,爨写起来又较复杂,故简写为炊。虽然字改了,但老百姓没有更改读音,依然这样叫了下去。
李书芝说,高腔戏传入炊庄可追溯至清朝康熙年间,距今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相传,有一位王姓逃荒者流落到炊庄,他是一位落魄的艺人,会 120 多出南高腔戏。后来,这位老艺人在炊庄成家落户,把南高腔传授给了该村和位于北京沙堆营村的百姓们。当时,这两个村组建了一个戏班,叫“同乐善会”。后经过与本地语言的融合,慢慢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曲调,被称为北高腔。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现在的炊庄高腔,我们这儿的人也叫‘大秧歌’。”
据介绍,炊庄高腔戏班最辉煌时有70多名演员,上世纪70年代,逢年过节或村民家有喜事时,演员们搭台表演,颇受附近群众的欢迎。
高腔戏的魅力
如今,京剧、评戏、河北梆子成为京津冀一代老百姓追捧的戏曲形式。然而,几十年前,九州镇一带的老百姓,对于这个小众曲种的追捧,不亚于现在的戏迷票友。
高腔戏有哪些吸引人的魅力呢?李书芝打开了一个老式收音机,曲目《十万金》应声响起,一个老艺人的声音穿越30多年,在苍凉的唱腔中给出了答案。炊庄高腔戏保留了原始唱法,板头比较齐全,有慢流水、紧流水等,曲牌有娃娃调、山坡羊等。演唱中,根据剧情和角色选用不同的板头和曲牌。“所谓九腔十八调,一个角色一个调,一个演员一个调。好听的前提就是要娓娓道来,不能喊戏。”李书芝说,高腔的腔调跟北方的叫卖、吆喝相近,字间和下句结尾处大量使用“哎”“咳”等虚字,这种唱法令人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年代。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