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艺廊坊」一曲老调今难觅百年高腔盼传承(2)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因唱词多、唱调复杂,炊庄高腔戏一直依靠“口递”的古老方式进行教授,这使得保留下来的腔调较为原汁原味,但也十分难学。有老演员表示,一句唱词高了不行矮了不行,有时候一个月也学不会。
此外,高腔戏的剧目也很有特点,不是以民间生活为内容的“三小”戏为主,而是以成本大套的历史题材袍带戏为主,多表现历史战争、宫闱斗争、民族矛盾、朝政变革、改朝换代等内容,所描述的故事十分完整。有些戏内容复杂,像 《下河东》《十万金》 等,演员们完整演绎下来需要一周的时间。表演时,演员们还注重特技的运用,如火彩和血彩,增加了演出的观赏性。脸部妆容保持古朴的风格,与京剧、梆子相比有所不同。伴奏乐器包括堂鼓、铙钹等,没有管弦,少了一丝宛转细腻,多了一丝明快强烈。
李书芝说,行当划分也是高腔戏最有特点的地方,它在最初的生、旦、净、丑四大类上,又进行了细致分类,“以生行为例,高腔戏划分出娃娃生、小生、大小生、老生等,根据褒贬又划分出了丑小生等。”
面临生存和传承困境
自清末以来,炊庄高腔戏经历了起起落落,为维持每年的“出会约定”,一代代热心的民间戏曲演员和观众用尽心血。李书芝出生在高腔氛围浓厚的大环境,七八岁开始扒戏台看戏,17 岁加入剧团正式拜师学戏,18 岁登台饰演《小闯山》中的尉迟宝林……
“过去,听众多,学戏的人也多,选拔条件比较严格。除了不可抗力,如果有演出,演员们必须过来唱戏。每次搭台唱戏,那场面特别热闹,十里八村的人都来了,房顶上都站着人。”李书芝说,现在,人们的娱乐方式增多,高腔戏变得越来越小众,喜欢它的人也越来越少。由于没有文字记载和曲谱,随着岁月的流逝,剧目也越传越少。
在演出时,炊庄高腔戏曾陷入过一些困境。有时还差几天就要开演了,一个演员病倒了,便只能找别的演员现学现演。“它不像京评梆那么普及,会唱的人本来就少,一旦少了一个演员,我们去哪里找人救场呢?”于是,李书芝要求,一个演员必须会剧目里的三个角色,如果出现意外,可以临时更换。2007 年,炊庄高腔戏入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村里历来支持高腔戏发展,年关热闹时,就唱高腔营造喜庆氛围。现在,村里提供了几间房子用作排练室、库房,也提供了一部分资金。这两年,上级政府也拨了一些补贴。”李书芝说,眼下,令她最着急的是传承问题。
“如今,听戏的人少了,学戏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因市场、经费等多方面原因,炊庄高腔面临传承困境,目前,全村仅剩30 余人在传承。”李书芝说,多年来,她和演员们通过多种方法进行自我传承和保护,整理老剧本,复排濒临失传剧目,积极参加各种演出,如市文博会演出、文化下乡演出、非遗进万家活动以及一些全国性的文化演出等。每年春节期间,高腔剧团都会为当地群众义演。“不要让一代腔戏埋没在历史的车轮,希望全社会共同努力,让炊庄高腔这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能永久传承下去。”
来源 | 廊坊都市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