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山花烂漫时(6)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毛泽东不止一次写过剥皮诗。1910年秋天,毛泽东走出韶山,就读湖南省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临行前,他抄写了一首诗留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关于此诗的原作者,一说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西乡隆盛,一说是日本的僧人月性。原诗是:“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死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毛泽东只是把“男儿”改成“孩儿”,把“死不还”改为“誓不还”,借此表达一心向学和志在四方的决心。1972年10月2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游泳池住处同周世钊谈话。谈到林彪时,毛泽东想起杜甫的《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毛泽东将其改成:“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林彪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毛泽东用其对林彪的叛国行径进行嘲讽和批判,可谓巧合无间,妙不可言。
毛泽东十分喜爱梅花,也喜欢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但他对陆游咏梅词中所表现出来的孤芳自赏、凄凉抑郁的情调并不认同。1961年12月,毛泽东创作出了同名词作《卜算子·咏梅》: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清代诗人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指出:“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毛泽东深谙旧体诗词形式,能像苏轼所说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毛泽东词和陆游词都是托物咏怀,但毛泽东笔下的梅花与陆游词中那种伤寂寞、愁黄昏、怯风雨、自欣赏的梅花截然不同。毛泽东词既有崇高壮美的意境与优美动人的意象,又富有哲理的光辉和战斗的激情,不仅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而且能使人的思想得到启迪,情操得到熏陶,精神受到鼓舞,灵魂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升华。毛泽东写尽了梅花的风流标格,在古今咏梅诗词中,堪称典范。
陆游是我国文学史上创作特别丰富的一位诗人,其作品特色鲜明,在中国诗坛具有崇高地位。毛泽东对陆游诗词的借鉴和吸收是多方面的,方式是多样的,也是十分成功的。这充分说明,毛泽东诗词的巨大成就,绝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毛泽东诗词这棵参天大树,深深植根于有数千年传统的中国古典诗词沃土之中,既有继承,更有超越。
(来源:《党史文苑》,2022年第11期)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