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疫精神的文化解读与传播阐释(8)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中外学者之间的对话,实现了“自己讲”和“他人讲”相结合,在讨论中,真相更容易浮现。
(四)精准互动交流,追求传受双方的文化契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对于当今世界占主导地位的西方文化来说,是异质性的文化,是完全不同的文明系统。在“我们想讲的”与“他人想听的”二者之间要追求一种平衡。
首先是注意话语系统的对接。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词汇“翻译”成西方现代文化术语。但是不能整个地套用西方术语,否则容易丢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神韵。其次是讲述“共享价值观(shared values)” 。不是传递中国价值观,而是讲述世人共同关心的、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价值观,比如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三是针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各种人群,展示引起呼应和共鸣的内容。研究发现中国价值观中与其他文化形态具有共通性的内容最容易被外国人接受。而其他共通性较小的价值观,在跨文化传播中则面临着文化冲突的障碍。对中华文化价值观的传播,需要根据不同的受众文化,强调不同的方面,重在共通性的价值观传播,产生共鸣。结合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特点选择内容,比如在德国,《道德经》在自然科学、哲学、心理学、艺术领域都比较受推崇,可以加强这方面的交流。
(五)重构传播格局,发挥人际传播的独特潜力
基于互联网的,基于社交媒体的,基于移动传播的新技术革命的发展,正在越来越多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人际传播的力量重新得到凸显。这二者正在以独特方式进行整合和融合,移动传播时代的人际传播呈现新的趋势。一些学者认为,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人际传播中“参与者的人”将使“活的文化”更容易得到传播。人是文化活的载体,“参与者”的人能使文化得以更充分地展现,比如李子柒通过在海外社交媒体上的“田园诗”般的短视频所展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美。
纽科姆和赫斯基在发展凯瑞的传播仪式观的基础上,提出了传播的文化论坛模式,“延森”关注在论坛的仪式过程中,“谁”传递讯息,传递“什么内容”?文化价值观的传播,学者发起并组织讨论,艺术家以美的形式不动声色地吸引他人的探究,非遗传承人通过自己的练习和表演承载并传播。论坛的表现形式多样,可能是学术研讨会,也可能是演奏会、艺术展览、商业广告。参与形式也是多样的,以发起者或参与者的形式都有可能。传播的内容,或深或浅,不管引起了探讨还是探究,都可视为成效。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