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忠,一位勇立潮头的经济学家(3)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1986年前后几年间,冯玉忠做了百余场有关改革的报告,听众超过五万人次。省外某演讲与口才领域的杂志社慕名而来,他直言相告自己的演讲技巧:“我的报告长短由观众们定,不用表决,我会察言观色,台下一闹哄哄的我就知道了,他们不爱听”。
此外,他还建议相关负责人召开“二道贩子座谈会”,充分发动社会“能人”;建议各级政府,对这些“行商”和“客商”给予鼓励、支持和扶植。
当时,冯玉忠率先意识到,中国的改革的理论准备还不充分,旧体制的诸多弊端还需进行系统解剖,专业理论工作者应以改革的理论支持改革,消除改革家的“心有余悸”和“心有预悸”。
而他自己,早已走在了以理论支持改革的前列。孟宪民回忆,1986年的中国,当时还鲜有经济学家像冯玉忠一样,试图成体系地思考这一问题。
12年前,
辽宁大学曾在官网的一篇文章中
这样评价冯玉忠:
潜心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改革开放理论研究,
对推动辽宁经济体制改革和文明城市建设
发挥了重要智囊作用。
冯玉忠教授老照片。刘志超摄
如今再看这本有关冯玉忠经济理论如何诞生的记录,我们也不难看出:冯玉忠作为一位经济学家,他的急切表达背后,实则是对当时形势的忧虑、天然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为中国改革寻找方向,让中国人富起来的强烈愿望。
田间地头里,有取之不尽的经济学素材
这本笔记中,还有相当数量的篇幅,记录了一位经济学家勤勉踏实、奔走调研的身影。
有一年麦收时节,冯玉忠与一名乡长和合作社主任一同在晚间散步至一大片棉田,冯玉忠发现棉田中长出了不少高粱,这引发了冯玉忠的好奇。
经过一番盘问,冯玉忠终于得到答案:种棉花是上级给的任务指标,但为了多打粮食,农民只好稀稀拉拉地种棉花,再把高粱当补苗。这个发现,让冯玉忠看清了价值规律在集体所有制农业生产中的调节作用。按照冯玉忠的话来说,“这件事,让我第一次尝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甜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