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蝉起乡心:记忆中的夏天,那满满的烈日蝉鸣|周末读诗(5)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 /
李商隐这首咏蝉,比虞世南的咏蝉,更多“为情而造文”。咏物诗从南朝至唐,客观咏物转为借物抒情,即使情非物之所有,亦造文而抒情,物虽无情,人有情也。
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似乎很难吃饱,因为饥饿,所以才叫得那么大声吧。“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本以”二字,即知此诗意在笔先,以意为主。居高本来就难饱,叫得再大声也是徒劳,然而心有不平,又不得不鸣。想想义山的身世和处境,当然是在借蝉为自己鸣不平。虽然事实上,蝉并非高难饱,叫声也并非悲鸣,诗人强加于蝉的感情却形象贴切,读者自能心领神会。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蝉在树上哀鸣了一夜,到了五更天快亮时,蝉声稀疏得几近断绝,然而树却聋子般无动于衷,不但整个儿漠然,而且还油然自绿,现出欣欣的生意。此句怨树无情,极冷,追魂之笔也。
前半写蝉,以蝉自喻,第三联开始自写:“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义山自叹官职卑微,如桃梗人般漂流转徙,一任家园田地荒芜。桃梗的典故出自《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人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梗犹泛,即微职如桃梗,寄身而已,犹在随命运的波流,漂漂无依。
“烦君最相警”,最后仍归于蝉,更加无理得妙。蝉本不为他而鸣,此处却说相警,与前半的树无情,实乃皆因我之有情。听到蝉,想到自己,蝉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我们有类似的处境。写蝉时,以我观蝉,蝉费声而树无情;此处自写,以蝉观我,我无定而蝉相警。不仅树无情,蝉亦无情,天下无情人何其多也!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三书;编辑:张进;校对:柳宝庆。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