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驼道的源流秘史(7)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当然,仅就晋商和晋商驼道来说,他们在起码2000多年里,毕竟是曾经以“四大优势”,而赢得过中国商业的四段辉煌史的:
由绝对优势(即有与无)赢得的食盐业辉煌史——食盐在古代是战略物资。春秋至明清时代,晋南解州、绛州、蒲州(今永济)、闻喜一带商人,利用“郇瑕氏之地,沃饶而近盐”(《左传》)的解池天然产盐的绝对优势,一直向豫、鲁、冀、甘、陕等地驮运湖盐,到明朝时又通过“开中法”取得了官方经营食盐的“引”(配额),其后将积累的资金对外投资,一度竟然以湖盐垄断了两淮地区(包括扬州、淮安等城市)的海盐市场,并挺进到四川自贡和云南禄丰的井盐产地。
由比较优势(即多与少)赢得的丝绸业辉煌史——与丝绸之路的开辟同步,在两汉、魏晋和南北朝时期,晋东南潞州(今长治)、泽州(今晋城)商人,就近把当地生产、颇有名气的潞绸(古小说《隋唐演义》、《金瓶梅》、《三言二拍》里均有记述),经长安(今西安)驮运西域。可是,当隋朝大运河修通、因气候温润而更具比较优势的苏杭丝绸发展起来后,潞绸便主要是进贡朝廷、协饷军需和在产地周边销售。从清朝中叶至民国时期,大多数晋商反而从苏杭采购丝绸运销“北三线”驼道沿线地区了。
由区位优势(即彼与此)赢得的粮布业辉煌史——自赵国北境修“国墙”和秦朝大规模修长城始,到明清时期,占尽区位优势史曰“地边胡”的雁门关里的代州、忻州、崞县、五台、定襄商人,面对敌对双方“两粮”(军需粮食、民需粮食)、“两布”(军需棉布、民需棉布),以及“两油”(军需食油、民需食油)、“两器”(军需铜铁器、民需铜铁器)为核心物资的巨大市场需求,“近水楼台先得月”,或官许的“通商互市”,或民间的“走私贸易”,实际运行的“太阳下驼队”和“月亮下驼队”,都始终闪射着黄金白银的璀璨光芒。直线距离雁门关只有65公里的五台山300余座寺庙(唐朝时)的修建成功,不仅是朝廷出资、施主布施和僧尼化缘,而且关南商帮是捐输过大量银两的。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