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广州·粤韵|三塔见证“海上丝绸之路”的梦想与荣光(9)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莲花塔建成于1612年(时值明代万历年间),坐落于珠江入海口,是前来广州的古代外国商船进入珠江口后见到的第一座塔,故有“省会华表”之称。莲花塔建成以来,虽遭受外敌炮轰,以及长期的自然风化,但仍屹立不倒。经过历次修复后,成为莲花山风景区重要组成部分。登塔远眺的人们,既能感受到近代的民族屈辱,又能领略到古代海上丝路的繁华与如今大湾区的生机。几百年的苦难与辉煌,蕴藏于一塔之内。
莲花塔建成于1612年(时值明代万历年间),坐落于珠江入海口。
劈山采石两千年
小岛变身成“莲花”
根据史料记载,新石器时代,莲花塔所在的莲花山是珠江三角洲古海湾内一座长条形石岛,孤悬于狮子洋中。
明清时期,莲花山因地处“省会水口”,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如“郡城门户”“南越封疆之华表”“南海捍门”“水口重关”“海门之金锁”“御寇重地”等。
莲花山盛产红砂岩,故而又被称为砺山。康熙年间《番禺县志》卷一记载:“砺山在茭塘石子头,高耸二百余丈,广袤十余里,四周皆海,屹峙中流,下即狮子洋。”
莲花山这个地名的由来,还与当地流传的一个神话故事有关。相传古时南海有一条孽龙,在珠江口兴风作浪,时常淹没田地,颠覆舟船,居民饱受其害。适逢南海观世音菩萨云游此地,将其乘坐的莲花掷向水中,镇住孽龙。莲花化为巨石,永镇山中,成了今天莲花山南天门旁的莲花石,莲花山由此得名。
这只是一个美丽的神话,莲花山的形成,其实是两千年来人们劈山采石的结果。据传,秦末汉初,赵佗在岭南割据称王时,派人寻找适合建造宫殿的建筑材料。南越国人在狮子洋附近发现了一片绵延千米的红色砂岩,质地均匀、坚硬,色泽鲜艳,是建造宫殿的最佳选择。自此,南粤先民开始大规模地开采石料,拉开了劈山采石的序幕。据中国科学院广州地质新技术研究所鉴定,南越王墓的石材主要来自莲花山石场。
《广州大百科全书》记载,自明代起,莲花山的石材被大量开采,碎石遍地,故初称“石砺山”。人工无意胜天工,工匠长期大规模采石,一凿一钎地“雕琢”出逶迤数里的石林、岩洞、悬崖、险峰和石柱等,加上长期自然风化,峰顶形成了一块酷似出水红莲的巨石,莲花山之名由此而来。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