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又一片药物研发“处女地”!我科学家揭示孤儿GPCR自激活机制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又一片新药研发的“处女地”被开垦出来!北京时间4月13日23:00,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吴蓓丽研究组、赵强研究组联合上海科技大学水雯箐研究组,在孤儿受体信号转导机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自然》:又一片药物研发“处女地”!我科学家揭示孤儿GPCR自激活机制


该研究团队成功解析两种黏附类GPCR(adhesion GPCR)ADGRD1和ADGRF1分别与G蛋白结合的复合物三维结构,并开展了深入的功能相关性研究,首次阐明这类孤儿受体自发激活的分子机制,为研究该类受体的信号转导机理和未来的药物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
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PCR)与众多疾病密切相关,是最大的药物靶标蛋白家族,超过40%的上市药物通过与这些受体作用发挥其疗效,围绕GPCR的药物研发一直是国际医药产业的竞争高地。
虽然近年来对GPCR的结构与药理学研究不断有突破性成果产生,但至今仍有100余种GPCR的配体和信号转导通路不明,它们被称为“孤儿受体”。这些孤儿受体相关的研究极为匮乏,而它们作为药物开发的“处女地”,是潜在的药物靶标“源泉”,为创新药物研发带来机遇。
作为目前研究最不透彻的GPCR家族,黏附类GPCR的几乎所有成员都是配体未知和功能不明的孤儿受体。它包含33种受体,参与调控免疫反应、器官发育和细胞通讯等生理过程,与精神分裂症、多动症和癌症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
ADGRD1和ADGRF1作为两种黏附类受体,被发现是多种癌症的致癌基因,但其在分子水平上如何被激活和调控,相关的作用机制仍不清楚。
此次,上海药物所的联合研究团队通过测定ADGRD1和ADGRF1分别与G蛋白结合的复合物结构,发现受体自身的一部分可作为内源性激动剂,使受体激活。

《自然》:又一片药物研发“处女地”!我科学家揭示孤儿GPCR自激活机制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