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张文刚、沈红宇:常德丝弦新编曲目唱词的主题类型及多维价值(11)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做人不能离根本,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天长地久,地久天长。”
(二)超越性主题的艺术传达
利用叠句或复沓的艺术手法,既朗朗上口、便于歌唱,又渲染氛围、增加语势。这在童年题材的作品中多有所见,如《童年》《打水仗》《金打铁,银打铁》《街街走》《月亮粑粑》等等。“回回讲的牛郎织女星,回回讲出了泪花花。回回讲的牛郎织女星,回回讲出了泪花花。”(《童年》)“金打铁,银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金打铁,银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金打铁,银打铁》)“月亮粑粑跟我走,跟我走,我跟月亮提笆篓,提笆篓。摇摆手,摇摆手,走啊走,走啊走。”(《月亮粑粑》)这些当然不仅仅是语言修辞上的美和美感,也不仅仅是表达和强化某种感情,更是在回环反复中试图掘进我们共同的记忆宝库,表达一种超越个体生命体验的大众体验和共性体验,引发缕缕思绪和强烈的共鸣。其他题材的作品也有这样的叠句或复沓,这也是丝弦唱词及其他歌词的一种常用的艺术表达方式。
用个性化的语言塑造形象、传情达意。这种个性化首先是角色化,词作者根据人物年龄和身份的不同运用不同的语言,写谁像谁,写谁是谁。表现儿童生活的作品其语言自然天真、生动活泼;表现老年人生活的作品其语言不乏沉稳健朗、幽默率性;表现校园生活的作品其语言雅致明快、内涵丰富;表现乡村生活的作品其语言质朴本色、富有泥土气息和原生态的韵味。语言的个性化其次是地域化。运用方言说唱是常德丝弦的一个重要语言特色。洞庭湖畔的常德方言,不同于湘方言,属于西南官话,在水韵山风沅芷澧兰的浸润和熏染下富有鲜明的特色,既刚健又甜软,既通达又内敛,既明白易懂又耐人寻味。语言的角色化加上地域化,就把特定地域的特定人物表现得贴切适度、活灵活现。这类超越性主题作品,其唱词是通过特定时空的特定人物的描写,从语言的个性化表达进入到对具体性、对象性的超越,完成主题的演绎和呈现。
情境化也是这类主题作品常用的艺术手法。通过设立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情境,或铺垫、渲染,或映衬、反转,或起兴、咏叹,慢慢把感情推向高潮,从而凝练升华主题。《每逢佳节倍思亲》用四段唱的反复形式,将场景选取在中国的传统佳节端午节、中秋节、除夕和大年初一,这些节日本身就隐含着故事,具有极为浓烈的情境因素和一触即发的抒情性,叠放在一起相互烘托更加营造出思乡的氛围和渴望团圆的期盼心理。《当兵的人》以风雪天作为故事的背景,天寒地冻与人情冷暖相互映衬,由开始的寒冷以致冰冻,机缘巧合慢慢转为人心的温暖和人性的通透,进而完成关于如何“做人”的主题的表达,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奇特的录音带》由好奇到释然,瞬间展开的故事真相使神秘朦胧的情境忽然变得明朗而具有丰富的内涵,由具体情境生发而又超然于具体情境的诗意主题得以呈现。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