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并未指出王昭君死因,为什么后世许多文人写她“投江”而死(3)

2023-04-25 来源:飞速影视
此后,投江而死成了昭君故事的结局风向。如明代民间传奇《新刻出像音注王昭君出塞和戎记》给王昭君安排投乌江,尤侗的《吊琵琶》王昭君在交界投界水,雪樵主人《双凤奇缘》王昭君长眠白洋河等。
由上可以看出,文人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迥异的“死因”。

史书并未指出王昭君死因,为什么后世许多文人写她“投江”而死


上图_ 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 雕像
那为什么后世文人更多喜好安排王昭君“投江”死,而不是服毒死,抑郁终呢?应该说昭君投江的结局安排是受贞节观念以及儒家的治世爱国精神影响的。
首先,贞节观念的影响
贞节观念也是影响昭君投江的重要因素。王昭君是汉朝人,尚且觉得父死娶母的原始习俗的难以忍受。而《汉宫秋》等作品成书又大多在宋朝之后,“文明”观念更受推崇。宋代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女性守节便是“天理”,贞节牌坊开始在各地流行。明太祖朱元璋更是把女性守节看作是教化的重要内容。明朝在政策和文化上都推崇妇女守节。在政策上,免除守节寡妇的差役,褒扬殉节烈女;在文化上,《女诫》《内训》《女训》等妇女教科书多管齐下,对妇女提出了更加严格的道德要求。于是守节之风盛行民间,女性某种程度上也成了男人的附属品。清朝之后,人们就更加注重妇女的贞节了。

史书并未指出王昭君死因,为什么后世许多文人写她“投江”而死


上图_ 明太祖 朱元璋
文人当然也是受贞节观念的影响的。汉朝《琴操》觉得王昭君不应该嫁给“儿子”,在作品里安排王昭君在嫁给单于后不愿再嫁,服毒自杀。《琴操》的王昭君和史书上的王昭君的形象是有部分重合的,她们都是面对礼俗难题的已婚妇女。宋之后的文人对王昭君的贞操更加挑剔,不是刻意强调王昭君未嫁匈奴,就是设计王昭君作为元帝妃子不愿侍二夫,总之不愿意承认昭君和单于是一对夫妻。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