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史上的“新化石”——评电影《艺术家》
2023-04-25 来源:飞速影视
在金球奖和英国学院奖受捧,在奥斯卡获得10项提名,恺撒奖也忙不迭地把“最佳”们送给《艺术家》,乐于骄傲的法国人早就不厌其烦地列数导演米歇尔·阿扎纳维修和让·迪雅尔丹的好。这从法国媒体的评价指数和票房曲线就可以看出端倪。
1月中旬,《艺术家》重新上映,每周票房都稳定在10万人次以上,全球总票房已突破7000万美元,这对于一部没台词、没场面的默片可谓奇迹。即便苛刻如《电影手册》和《解放报》,也在批评中对《艺术家》留有余地,新闻中常能见到导演手握某座奖项,“阿扎纳维修和迪雅尔丹将继续歌迪亚的凯旋吗?”如果这一切真如片中的那个Happy Ending一样,怀旧的宝是押对了。
今天的法国人已无法像卢米埃尔、百代和新浪潮时期那样,充当世界影坛的旗手,用一部精心模仿的默片,打造成电影史的“新化石”,这也算是一种取巧的成功。
从早期电影到默片再到有声电影,欧洲和美国电影在这三四十年中是并存的。除了早期的好莱坞风格,一战后还有德国的表现主义和法国的印象主义足以大书特书。但是在今天的电影史上,好莱坞银幕才是声音变革的主要见证。
《艺术家》的主题是“一个默片明星的沉沦”。若是细究起来,也会发现掺杂了印象主义的主观手法(如内心痛苦时的叠影),并不全是好莱坞传统。迪雅尔丹饰演的乔治,是卓别林、道格拉斯·范朋克和吉恩·凯利的混合体,一个孤独地挑战时代的悲壮英雄。
迪雅尔丹本人的气质和擅长领域,却一直在法式喜剧方面,他的嬉皮笑脸和玩世不恭,总让人担心冲淡了背景的沉重。导演阿扎纳维修用了一个老套的爱情故事,让影片在怀旧的包裹中变得轻快。女主角贝莱尼丝·贝乔(也是导演的妻子)的面孔,完全不像当时好莱坞女影星风格。这种有点“私心”地“出戏”,其实也可以看做导演刻意为之,与声效的偶然跳出一样,提醒观众“默片”早已不存,此片仅是仿作。更何况在电影史上,不少伟大的默片导演和演员,都在无声到有声的转变中,因为对新艺术的“固执”理解而被时代抛弃,因为他们就像片中的乔治一样坚信,“有声电影是电影的堕落,用听觉去辅助理解,艺术潜力即被扼杀。”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