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史上的“新化石”——评电影《艺术家》(2)
2023-04-25 来源:飞速影视
当年《OSS117之开罗谍影》在法国影坛一炮打响,米歇尔·阿扎纳维修,这位姓氏古怪的年轻导演就开始在银幕上耍他“复古、戏仿”的绝技。相比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彩色间谍片,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黑白默片更难把握。因为年代的久远和技术的断层,除非观众真正抓住了时代的精髓,拍出“乱真”的质感,或是像《无声电影》(梅尔·布鲁克斯)那样干脆恶搞讽刺,否则反而会落得个拙劣的山寨印象。扎纳维修当年还在Canal 做电视编导时,就攒出过一部《美国经典》,用多部好莱坞影片拼接出一部并不存在的新片,显示了他对类型片元素的体会和消化。
在《艺术家》中,画幅比、帧数、配乐、片场细节都在逐一复制经典,阿扎纳维修要在自己熟悉的一百多部默片中,寻找前人的习惯和时代的索引。那些如今已少见的打光和构图又出现在银幕上,伴随着贝乔笑容中颤动的假痣,迪雅尔丹疯狂地撕扯着胶片,二人见面时的上下站位等等,都可以体会到导演的用心,《爵士歌王》并没有终结默片,有些手法其实还在延续。
除了摄影和配乐等显而易见的技巧,许多特效也在“欺骗”观众的视听感。因为对现在的黑白胶片成像效果不满意,《艺术家》采用了彩色胶片拍摄再洗成黑白的技术,模仿出1920年代的解析度。此外在拍摄时使用的22帧速度,更有一种默片时代才有的急促感,并给人物带来了一种天生的喜剧效果,让乔治这个角色的举动更加令人信服。阿扎纳维修的“玩心”还在某些场景上别有趣味,譬如乔治的那个诡异的梦境,除了他本人,其余一切声效俱在,车鸣、狗吠、电话铃、女人的笑声……乔治更像是代替观众穿越到了80年前,用一种超现实的手法来突出有声设备对于电影制作、电影理论的颠覆性。
间幕的使用也是默片独有的特色,除了必不可少的叙事交代,在《艺术家》中用了一次“Bang”来实现对观众情绪的“误导”。说来这些小技巧在早期影片中多有使用,如今再来翻看,多少是触动了各大奖项评委的情怀。再加上影片本就是回溯了电影圈里的“往事”,制片人与明星的对抗、新人的梦想、戏中戏的暗喻等,如《雨中曲》和《一个明星的诞生》,阿扎纳维修不把自己当外人,旁观回录了好莱坞的潮起潮落。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