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战争,以史为鉴(17)

2023-04-25 来源:飞速影视
到了二战结束前后,代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基本都在西方出现了:一个是航天技术初期发展的德国V1和V2火箭,其研发团队到了西方国家;一个是核能技术开发的原子弹在1945年于美国爆炸成功;一个是电子计算机194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出现。
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可以看出来,新中国在1949年之后,从西方召回了大批一流科学家,同时从苏联获取了大量的工业援助,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科技和产业的发展。
我们为什么到今天强调“两弹一星”,非常简单,这里面的核能技术和航天技术,都是二战后期出现的新技术,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代表,是代表中国科技的巅峰,这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和大国地位起到了核心作用。
而两弹一星的23个元勋核心人物有21个有国外留学或者工作的经历,而其中19个是在欧美,只有2个(孙家栋,周光召)是在苏联留学和工作后回国。
还有2个没有留洋经历的,于敏和钱骥。于敏的研究生导师张宗燧也是从欧洲留学回来的,张宗燧毕业于剑桥大学,后在丹麦跟随玻尔做研究。而于敏工作后的指导导师是23个元勋之一的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也是从欧洲归国。钱骥在成长期是跟随赵九章工作,而赵九章也是两弹一星元勋之一,是柏林大学的博士。
也就是23个两弹一星元勋,有19个是从欧美学习归来,2个本土培养的元勋其导师也是欧美归国留学生,有2个是苏联学习工作归来。
这些天才的头脑是中国自主研发搞出两弹一星基础,仅从以上数据,也可以看出苏联和西方存在的技术差距。
苏联在50年代手把手地把156个大型项目教给我们,使得中国飞跃成为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国家,这个技术输出的规模是欧美远远比不上的。而且在援助中按照中方的评价,苏联对技术毫无保留,各种技术,标准和图纸全套给了中国,大大促进了我国的工业化,大批中国工程师和工人在这个过程中成长起来了,而且遍布在国民经济所需的主要行业。
但是就科技层次以及人才的水平高度而言,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科技代表的两弹一星才是巅峰。这是西方客观上对苏联的技术优势造成的结果。
在技术上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冷战在东西方之间却落下了铁幕,不仅技术流动停止了,欧美的广阔市场也对苏联关闭了,在某种意义上也预示着苏联在冷战的结局。
不仅是在高科技色彩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标志科技和产业上落后西方,苏联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业技术上也落后西方。这导致即使是相对简单的日用工业品,苏联也无法和西方竞争。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